一念無明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专题 |
一念無明,佛教術語[1]。無明可分兩種: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
概论
[编辑]“一念無明”,义爲在最初無妄想的状态之中,突然會有一念煩惱產生,由於這一念心動,就導致眾生繼續受生而輪迴生死。[2]
一念無明的由来,乃是由阿賴耶識中所含藏的煩惱種子而生。在二乘法中,一念無明包括了我見和我執,而我見就是一念無明的根本。在大乘法中,一念無明又稱為四住地煩惱,包括了見一處住地(我見煩惱),以及欲界愛住地、色界愛住地、無色界愛住地。一念無明,是二乘菩提所斷的惑;在大乘法中就叫做煩惱障,所斷的惑就稱為見惑與思惑。四住地烦恼歸根究柢仍是基於我見而有的。也就是二乘解脫道中所說的三縛結、五下分結、五上分結[3]。
眾生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在薰習一念無明,也就是薰習我見與我所的貪愛。一切修行人,若是真實修行禪定,凡是我見或我執還沒有斷盡,凡是三界愛、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沒有斷除的人,都會有一念出現而出定的現象。無始劫來與世世的見聞覺知心剎那剎那不斷相應,能夠出生一切世間法中的煩惱。一念者,謂如是四種煩惱未斷之前,一念刚滅, 念又生,念念不斷;乃至證得四禪八定,於等至定境之中,忽然又生一念我見或我執煩惱,致令意根意識不能永滅,致令不能入住無餘涅槃之真正無我境界中。
如是一念又復一念,繼起不斷,致令陰(色、受、想、行、识五阴)、界(地、水、火、风、空、识六界)、入(眼、耳、鼻、舌、身、意六入)、我(我执)不能斷除,因此流轉生死不已,故名一念。住地者,謂住於其境界中,不知其本是妄,执着不能捨棄,故名住地。
辨义
[编辑]- 無始無明是所知障,一念無明是煩惱障。明心见性後斷除一念無明之“见破一處住地煩惱”,其餘的三種煩惱是修所斷煩惱,在開悟後歷緣對境中修行去除。一念無明非無始無明的一部分。
參考條目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 《本事經》二法品第二之二: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一切世間惡不善法,皆以無明為其前導而得生長;以無慚愧為其後助而不損減。所以者何?諸趣有生,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熱惱等法,一切皆用無明為根而得生長。既生長已,依之復能生起一切惡不善法。惡法既生,由無慚愧,都無悔變。無悔變故而不損減。一切世間善清淨法,皆以慧明為其前導而得生長;以慚與愧,為其後助而不損減。所以者何?明處其前,慚愧為後,能永斷滅諸趣有生生老病死、能超一切愁歎憂苦熱惱等法,能觸如理、能得甘露、能證涅槃。是故汝等應如是學:我當云何永斷無明,發起慧明,永斷一切諸趣有生生老病死,永超一切愁歎憂苦熱惱等法,觸於如理、得於甘露、證於涅槃?汝等苾芻,應如是學。」
- ^ 2.0 2.1 張正圜.《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應該如何修除煩惱?》
- ^ 《玄沙師備禪師廣錄》卷2:「你今喚什麼作煩惱。若欲知得。我為你諸人說破。汝今眼見好之與惡。被色之所使。為身之拘繫。喚作色愛。住他色愛煩惱。有色便有欲。起於妄心。以貪欲堅固。名為欲愛。住他欲愛煩惱。因貪欲故。便起種種見愛。虗妄分別。貪其父精母血。係著我人。能所攀緣。名為見愛。住他見愛煩惱。生滅現前。於一切處。執有滯無。起一切顛倒。所以四住煩惱和合一念無明。共成三界苦樂之因。日夜纏縳。不得自由。從此迷其道眼。常困輪迴。不得解脫。」(CBETA, X73, no. 1445, p. 10, c23-p. 11, a8 // Z 2:31, p. 185, d13-p. 186, a4 // R126, p. 370, b13-p. 371, 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