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军区

中原军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军区之一。历史上曾两次设立。

新四军中原军区

[编辑]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重建中原军区,下辖皖西、豫皖苏、豫西、陕南、桐柏、豫皖苏鲁等军区。

1945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决定设立中共鄂豫皖中央局,书记徐向前,副书记郑位三。因徐向前患病未到之前由郑位三代理。9月25日开始执行职务。鄂豫皖中央局委员有:郑位三李先念陈少敏任质斌王树声戴季英刘子久。下辖新四军第五师野战军、鄂东区党委与鄂东军区、江汉区党委与江汉军区。河南区党委与八路军河南军区仍由中央直接领导。1945年10月24日,359旅、八路军河南军区与新四军五师会师。1945年10月30日正式成立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委郑位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首道、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震,副司令员王树声朱早观任副参谋长,刘型任政治部副主任。后任质斌任副政治委员。1945年11月上旬,鄂豫皖中央局改为中原局郑位三任代理书记,李先念王首道、陈少敏、王震为常委。任质斌、戴季英、刘子久、王树声为委员。

1946年1月15日统计,中原军区共61 197人,其中军区直属队1691人;并下辖:

  • 第一纵队:嵩岳军区(王戴部)与水西八团合编。司令员由王树声兼,政治委员戴季英。12379人。
  • 第二纵队:新四军第五师野战军与八路军南下支队合编。司令员文建武,政治委员任质斌。15173人。
  • 河南军区:司令员韩东山,政治委员刘子久。7508人。
  • 江汉军区:司令员贺炳炎,政治委员郑绍文。14062人。
  • 鄂东军区:令员张体学,政治委员聂洪钧。9665人。

1946年1-6月,复员8000;北运伤病员和眷属、医护人员740;在突围前作战阵亡和利用各种方法转移到其他解放区3000人;留原地坚持斗争的江汉支队1000人,河南军区留下豫鄂边区游击支队600人。1946年6月26日中原突围。实际参加突围为47 857人。中原突围战役结束时保留兵力41400人,减员8000人:

  • 鄂东独立二旅7月17日抵达岳西太湖县边的冶溪地区,全旅保存5500人,减员500;
  • 皮定钧一纵一旅到苏皖解放区总兵力5000,减员2000;
  • 北路突围部队保存总兵力12200,减员3700;
  • 南路突围部队保存总兵力10700,减员1300;
  • 河南军区保存兵力2000;
  • 江汉军区保存兵力6000。

1946年7月中原军区部队改为豫鄂陕军区鄂西北军区。后分别沿革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中原独立旅皖西人民自卫军

中原野战军暨中原军区

[编辑]

1948年3月,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累计歼灭国军20余万人,在中原地区开辟了有3000万人口和20余万平方千米地区的新解放区。1948年5月9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管辖境地及人选的通知》[1],决定成立华北军区华北人民政府中原军区中原人民政府。其中,“为了更加有利于革命战争向南发展”,

(六)除华中解放区现辖境地外,凡陇海以南长江以北直至川陕边区均属中原解放区。中原中央局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李先念、宋任穷、粟裕、李雪峰、陈赓,张际春、谢富治、刘子久十二同志为委员。在中原局下,成立豫皖苏分局,以宋任穷为分局书记。

(七)刘伯承为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陈毅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李先念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宋任穷为副政委。苏北兵团仍属华东军区建制,但在作战上受华东野战军指挥。

组建后,中原军区与中原野战军仍为一个机构。中原军区组织为:

1949年5月12日中央军委决定,第四野战军领导机关与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合并,组成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领导机关。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政治委员、邓子恢任第二政治委员、萧克任第一参谋长、赵尔陆任第二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948年5月9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管辖境地及人选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