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語典 (連橫)
臺灣語典 | |
---|---|
原名 | 臺語考釋 |
作者 | 連橫 |
类型 | 字典 |
语言 | 中文 文字:漢字、文言文 |
成书年代 | 1929年-1933年 |
發行信息 | |
保存状态 | 篇数:1182條 卷數:4卷 |
出版地點 | 日治臺灣 |
臺灣語典 | |
漢字 | 臺灣語典 |
---|---|
白話字 | Tâi-oân Gú-tián |
台語羅馬字 | Tâi-uân Gú-tián |
《臺灣語典》(臺羅:Tâi-uân gú-tián),原名《臺語考釋》[1](臺羅:Tâi-gú khó-sik),為臺灣文學家連橫所著,著作時間自1929年始,至1933年完成。全書共分4卷,計收語彙1182條。卷(一)為單音詞,卷(二、三、四)為雙音詞。
源起
[编辑]連橫於1929年11月24日在《臺灣民報》第288號首發表「臺語整理之頭緒」:
- 「余臺灣人也, 能操臺灣之語,而不能書臺灣之字,且不能明臺語之義,余深自愧!夫臺灣之語,傳自漳、泉,而漳泉之語傳自中國,其源既遠,其流又長;張皇幽渺,墜緒微茫, 豈真南蠻鴃舌之音,而不可以調宮商也哉?余以治事之暇,細為研求,乃知臺灣之語,高尚優雅,有非庸俗之所能知,且有出於周、秦之際,又非今日儒者之所能 明,余深自喜!」
一個禮拜後再撰「臺語整理之責任」提及:
- 「今之學童,七歲受書,天真未漓,咿唔初誦,而鄉校已禁其臺語矣;今之青年,負笈東土,期求學問,十載勤勞而歸來,已忘其臺語矣;今之搢紳上士,乃至里胥小吏,遨遊官府,附勢趨權,趾高氣揚,自命時彥,而交際之間,已不屑復語臺語矣!……余以僇民,躬逢此阨,既見臺語之日就消滅,不得不起而整理,一以保存,一謀發達,遂成臺語考釋,亦稍以盡厥職矣。」[2]
詞條體
[编辑]詞條體例歸納為:
- 詞目
- 詞義
- 釋音
- 引證舊典,以明出處
- 用例
- 補充說明(姚榮松,《臺灣語典》導讀,p.18)。
以卷一「泔」字為例:
- 〈詞目〉:泔。
- 〈詞義〉:調味煮魚也。
- 〈釋音〉:〖《韻會》:音甘,呼如庵〗。
- 〈引證舊典,以明出處〉:〖《荀子》:曾子食有餘;曰:泔之。楊倞註:烹和之名〗。
- 〈用例〉:如曰泔轉。
- 〈補充說明〉:〔按泔轉一語,中國久已失傳,臺灣亦少知者。不圖二千餘年後尚存於臺南婦女口中,寧不可貴〕。
刊本
[编辑]《臺灣語典》連雅堂,金楓出版社,臺北,1986年。
論述
[编辑]比年以來,我臺人士輒唱鄉土文學,且有台灣語改造之議,此余平素之計劃也。顧言之似易而行之實難,何也?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又不肯行;此臺灣文學所以日趨萎靡也。夫欲提倡鄉土文學,必先整理鄉土語言,而整理之事,千頭萬緒:如何著手、如何搜羅、如何研究、如何決定?非有淹博之學問、精密之心思,副之以堅毅之氣力、與之優遊之歲月,未有不半途而廢者也。余,台灣人也,既知其難,而不敢以為難。
— 《雅言》。
連橫曰:「余臺灣人也,能操臺灣之語而不能書臺灣語之字,且不能明臺語之義,餘深自愧!夫臺灣之語,傳自漳、泉,而漳、泉之語,傳自中國,其源既遠,其流又長,張皇幽渺 ,墜緒微茫,豈真南蠻鴃舌之音而不可以調宮商也哉?餘以治事之暇,細為研求,乃知臺灣之語,高尚優雅,有非庸俗之所能知;且有出於周、秦之際,又非今日儒者之所能明,餘深自喜。」…………嗟夫!余又何敢自慰也。餘懼夫臺灣之語日就消滅,民族精神因之萎靡,則餘之責乃婁大矣。
— 《臺語考釋 · 序一》
餘既整理臺語,復懼其日就消滅,悠然以思,惕然以儆,愴然以言。烏乎!余聞之先哲矣,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余又聞之舊史氏矣,三苗之猾夏,獯鬻 之憑陵,五胡之俶擾,遼、金、西夏之割據,愛親覺羅氏之盛衰,其祀忽亡,其言自絕;其不絕者僅存百一於故籍之中,以供後人之考索。烏乎!吾思之,吾重思之,吾能不懼其消滅哉!今之學童,七歲受書;天真未漓,吚唔初誦,而鄉校已禁其臺語矣。今之青年,負笈東上,期求學問,十載勤勞而歸來,已忘其臺語矣。今之搢紳上士,乃至裏胥小吏,遨遊官府,附勢趨權,趾高氣揚,自命時彥,而交際之間,已不屑復語臺語矣。顏推之氏有言:「今時子弟,但能操鮮卑語、彈琵琶以事貴人,無憂富貴」。噫!何其言之婉而戚也!
餘以僇民,躬逢此阨,既見臺語之日就消滅,不得不起而整理,一以保存,一謀發達,遂成臺語考釋,亦稍以盡厥職矣。曩者余懼文獻之亡,撰述臺灣通史,今復刻此書,雖不足以資貢獻,苟從此而整理之、演繹之、發揚之,民族精神賴以不墜,則此書也,其猶玉山之一雲、甲溪之一水也歟!
— 《臺語考釋 · 序二》
凡一民族之生存,必有其獨立之文化,而語言、文字、藝術、風俗,則文化之要素也。是故,文化而在,則民族之精神不泯,且有發陽光大之日,此徵之歷史而不可易者也。臺灣今日文化之銷沉,識者憂之。而發揚之、光大之,則鄉人士之天職也。
— 《雅言 · 二》
註釋
[编辑]- ^ 〈字源與流俗詞源的迷思—從《臺灣語典》看台語漢字的規範道路〉,姚榮松,台灣師大國文系
- ^ 歷史台灣1929/11/24:連雅堂在《台灣民報》發表「台語整理之頭緒」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11-09.,中央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