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設作品

元虚构作品(英語:Metafiction[註 1],香港、澳门、新加坡、台湾稱為後設作品),小说被称为後設小說超小說,是一种强调其自身结构性的戏剧小说虚构作品,通过不断提醒让观众或读者意识到虚构性。元作品对语言文学形式和讲故事自我意识,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人们对其作为人工制品的关注[1]。它经常被用作一种模仿的形式或一种破坏文学惯例,探索文学与现实、生活和艺术之间关系的工具[2]

威廉·加斯英语William H. Gass在1970年〈哲學與小說形式〉一文中首度提出「後設小說」的說法。典型的寫作技巧包括將原先的劇情設定為一件文學作品,隨後揭露故事的「真相」。後設小說透過諷刺和自我反省等手法,引導讀者思考小說與現實之間的關聯,進而有意識、有組織地探討小說本身的虛構性。

後設小說興起於現代和後現代文學時期,但它的跡源最早可追溯至荷馬奧德賽》、傑弗里·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和塞萬提斯堂吉诃德》,以至詹姆斯·霍格的《一個稱義罪人的私下回憶錄與自白書英语The Private Memoirs and Confessions of a Justified Sinner》(1824年)。1950年代,法國小說界掀起「新小說」風潮,其中便隱含後設小說元素。1960年代,約翰·巴思迷失在歡樂宮英语Lost in the Funhouse》、羅伯·庫佛英语Robert Coover《保姆》、庫爾特·馮內古特第五號屠宰場》、托馬斯·品欽叫賣第49組》和威廉·加斯《威廉·馬斯特的孤妻》等作家與作品接連湧現,後設小說達到鼎盛。

後設小說手法

[编辑]

常見的後設小說手法包括:

参考文献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Metafiction」此一詞彙是由英文前缀詞「meta-」(後設)与fiction虚构作品)组成

註腳

[编辑]
  1. ^ Waugh, Patricia. Metafiction –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Conscious Fictio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84: 2. 
  2. ^ Imhof, Rüdiger. Contemporary Metafiction – A Poetological Study of Metafiction in English since 1939. Heidelberg: Carl Winter Universitätsverlag. 1986: 9. 

参考书籍

[编辑]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