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
30°35′09″N 104°00′13″E / 30.58595°N 104.00367°E
成都体育学院 | |
---|---|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 |
校训 | 厚德博学,睿智健体 |
创办时间 | 1942年 |
学校标识码 | 4151010653 |
学校类型 | 四川省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 |
党委书记 | 闵健 |
校长 | 陈伟 |
职工人數 | 700余人 |
学生人數 | 15000余人 |
校址 | 四川省成都市 |
总面积 | 48万平方米(含航空港校区) |
邮政编码 | 102249 |
網站 | www |
成都体育学院,简称“成体”,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武侯祠,是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也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
成都体育学院始建于1942年,前身系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全建制转为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为成都体育学院,1961年重庆体育学院并入。学校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划转地方,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截至2017年8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学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共设4院9系1部2校共16个教学单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开设了18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有全日制本科生90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100余人。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高级职称240余人,中级职称270多人,国际和国家级裁判、运动健将各100余人。
历史沿革
[编辑]学院前身系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1953年,在“大区布局”的历史背景下,成都体育专科学校全建制转为中国六大体育学院之一,时名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1961年,重庆体育学院并入,扩充了学院实力。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破坏。1973年恢复招生[2]。1979年,学院开始开展研究生教育。1984年,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2000年,获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划转地方,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3]。2005年,成为全国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0年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成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3年7月,被正式确立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7月21日,成都体育学院整体迁建项目选址位于简阳市三岔镇,教学用地面积为1597.7亩,预计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
学术
[编辑]学术资源
[编辑]学院图书馆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体育文献信息中心,截至2013年,学院图书文献(含电子图书)百余万册,馆藏文献以体育学、运动医学为重点,信息资源覆盖学院所有学科专业。
学校编辑出版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其中,《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学术交流
[编辑]截至2013年,学院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奥地利、韩国、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并与20余个国家互派专家、学者,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学院常年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朴茨茅斯大学签定有校际合作协议,采取“2+2”或“3+1”方式联合培养学士学位学生。
科研
[编辑]科研机构
[编辑]截至2013年底,学院有一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
校级: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
科研成果
[编辑]2000年至2013年,学院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2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2项,省部级项目289项,其中奥运攻关项目27项。
附设机构
[编辑]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
参考
[编辑]- ^ 赵亮宏等主编. 中国高校.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05: 647.
- ^ 季啸风主编. 中国高等学校变迁.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01: 956. ISBN 7-5617-0688-X.
- ^ 朱世宏主编. 2013年四川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报告 本科.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04: 225. ISBN 978-7-5647-29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