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普鲁姆

理查德·普鲁姆
Richard Prum
出生1961年
公民权美国
母校密歇根大學
知名于羽毛演化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进化生物学, 鸟类学
机构耶鲁大学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馆
论文(1989年)

理查德·普鲁姆(英語:Richard Prum,1961年),美国鸟类学學家、生态学家及进化生物学學家,耶鲁大学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馆脊椎动物学馆馆长。[1]研究涉及发育生物学古生物学系统发生学性选择等内容。於1998年提出羽毛演化理论,於2009年获得麦克阿瑟奖[2][3]

生平

[编辑]

童年

[编辑]

理查德·普鲁姆在美国佛蒙特州南部乡下长大,善于分辨鸟鸣声。经常和当地园艺俱乐部的成员一起去观鸟。小时候是个不修边幅的书呆子,会背诵关于吃东西的吉尼斯世界纪录。[2]

中学

[编辑]

四年级的时候,开始戴眼镜;在美国佛蒙特州曼彻斯特镇的约翰尼苹果核书店里,看到了《彼得森野外鸟类观察指南》。过生日的时候,母亲送给他一本鸟类指南。[2] 1974年11月17日,七年级的理查德·普鲁姆第一次到海上观察鸟类。[2] 整个高中阶段,普鲁姆都以为自己会成为一名公园护林员。[2]

大学

[编辑]

在哈佛大学念大一时,上过雷·佩恩特(Ray Paynter)的研讨课——《南美洲鸟类生物地理学》后,开始关注生态学,大二那年,注意力转向演化生物学。

毕业后

[编辑]

20世纪80年代,普鲁姆从哈佛毕业后,先在苏里南工作了6个月,然后开始到南美洲的其它地方研究侏儒鸟的求偶炫耀行为,随后在密歇根大学读研究生。上世纪90年代到堪萨斯大学教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野外工作。在堪萨斯大学期间,普鲁姆一只耳朵因病毒感染突发性耳聋,另一耳朵又得了梅尼埃病,造成耳蜗内积水,耳蜗毛细胞逐步被损坏。到上世纪90年代末,实际上已双耳失聪,听不见振动频率超过2,000赫兹的声音。失去听力让普鲁姆再也无法去野外观察和研究鸟类,于是他选择研究鸟类颜色,改变了学界对 “羽毛究竟起何种作用”及“交配仪式如何推动鸟类演化”等基础问题的理解。[3][4]

主要成就

[编辑]

1998年,理查德·普鲁姆提出羽毛演化理论[3] 2000年,中国辽宁省出土一块伶盗龙化石,其中恐龙的身体和前肢都包裹着羽毛印痕。理查德·普鲁姆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证实了这种伶盗龙全身长满现代结构的羽毛,并证实了恐龙演化出羽毛要早于飞行的出现,也早于鸟类的起源。2001年,将这项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5]

奖项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Richard O. Prum's profile, Yal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Last updated 2003 [7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7) 
  2. ^ 2.0 2.1 2.2 2.3 2.4 恐龙羽毛:源自对飞翔的渴望,还是对美的追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果壳网。
  3. ^ 3.0 3.1 3.2 恐龙没有灭绝,我们常常看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译言网。
  4. ^ Prum, Richard O, Are current critiques of the theropod origin of birds science? Rebuttal to Feduccia (2002) (PDF), The Auk, April 2003, 120 (2): 550–561 [7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10-19) See also BNet vers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Xu, Xing, Wu, Xiao-Chun. (2001). "Cranial morphology of Sinornithosaurus millenii Xu et al. 1999 (Dinosauria:Theropoda:Dromaeosauridae)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Liaoning, Chin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38:1739-1752 (200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