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渡

楊渡
本名楊炤濃
出生 (1958-02-20) 1958年2月20日66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台中縣烏日鄉(今臺中市烏日區)
国籍 中華民國
语言國語臺語
政党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儿女楊茵絜(女,1984年-2022年)
楊書恆(子)

楊渡(1958年2月20日),本名楊炤濃,出生於台灣臺中市烏日區,早期創辦《春風》詩刊,大學畢業後曾經在黨外雜誌執筆批判時政,批評國民黨,並為林正杰謝長廷陳水扁藍妙齡等黨外人士助選台北市議員,之後又替陳文成之死寫澄清文章,之後加入黨外雜誌大地生活,後轉任記者,曾任《中國時報》副總主筆、《中時晚報》總主筆、輔仁大學兼任講師、中國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曾任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現為自由作家。曾獲得時報文學獎,並出版多本文學著作。

經歷

[编辑]
  • 雜誌主編:1983年至1984年,編輯《春風詩叢刊》,共有四集:《獄中詩》《山地人詩抄》《海外詩抄》《崛起的詩群》。其中《山地人詩抄》是第一本以原住民創作與故事為主體所刊行的文學專集。莫那能自此開始寫詩。
  • 美洲中國時報》編輯:1983年至1984年,擔任《美洲中國時報》主編,編輯電影版面。《美洲中時》停刊後,曾短暫至文化大學兼課。
  • 時報新聞週刊》記者:1985至1988年,擔任時報新聞周刊記者,負責專題採訪,尤其是社會運動。依據台大新聞所《黑夜中尋找星星》一書所載,他採訪時拜介入社會運動,例如協助鹿港反杜邦運動,並協助反杜邦運動領導人李棟樑首度提出「杜邦設立,需鹿港公投」的「公投」概念。曾協助蔡仁堅反新竹李長榮化工。此時並兼任《新環境》雜誌主編,1987年,邀請柴松林陳映真張國龍等人,至恆春舉辦全台灣第一場反核運動。
  • 1988年報導農民運動之始。其理念以「推動社會進步是記者的天職」而自期。此時著作為《民間的力量》(獲得年度十大推薦好書)與《強控制解體》。
  • 中時晚報》記者、撰述委員、副總主筆、總主筆。1988年擔任《中時晚報》〈新環境採訪小組〉召集人,帶動記者,以社會運動觀點,採訪勞工、學生、農民、人權、婦女、原住民等社會運動議題。
  • 1989年三月,赴中國大陸採訪兩會,訪問嚴家其、方勵之、李洪林等學者。五月下旬,再赴北京採訪學生運動,在天安門廣場經歷六四事件,同事徐宗懋因中彈緊急送醫,楊渡親身目睹醫院內幕,其後寫成《天安門紀事》一書。
  • 1990年,擔任《中時晚報》撰述委員,開始在中國大陸各地採訪,深入了解中國大陸民間社會,試圖描述未來變化趨勢。1995年,寫作《大逆轉──世紀末透視中國》一書。1996年,擔任《中時晚報》總主筆。
  • 輔仁大學兼任講師:1991年開始,至2007年。
  • 中國時報》執行副總主筆。1997年至2002年。
  • 中時晚報》總主筆。2002年至2006年。
  • 中國國民黨文傳會主委:2007年因馬英九邀請,離開《中國時報》,擔任國民黨文傳會主委,希望改變民粹式的仇恨政治語言,改變政治文化。2007年十月離職,依據《黑夜中尋找星星》一書所載:他離開時寫詩為自己的自由慶賀。
  • 2007年,製作記錄片《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記錄日治時期農民領袖簡吉與台灣左翼運動的歷史,本片榮獲2008年第六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國際競賽短片入選影片 。
  • 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2008年11月起,擔任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2009年完成總統府《文化創意產業圓桌論壇》研究計劃,撰寫文創發展建議書。與中國大陸教育部合作,主持《兩岸合編中華語文大辭典》編撰計劃,歷時七年,出版兩本相關辭典:《兩岸常用辭典》及《兩岸每日一詞》。相關辭典內容並由唐鳳主持,作為免費供使用之《兩岸中華語文大辭典》萌典。
  • 2010年起,與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合作,舉辦〈兩岸漢字藝術節〉,一年在中國大陸,一年在台灣,後曾至山東台兒莊、常熟、貴州等地舉辦。得到兩岸文化界的重視。至2016年,共舉辦七屆。
  • 2014年,出版《水田裡的媽媽》長篇小說,呈現台灣戰後世代的生命史,以及一九七〇年代,台灣經濟發展的故事。此書獲〈台灣文學獎〉2015年入選五本長篇小說獎提名。
  • 2015年,出版《暗夜裡的傳燈人》一書,寫出一九四九年,自中國大陸渡海來台知識份子如何在戒嚴時代,傳遞思想與文化的燈火,為時代作見證。
  • 2016年,《水田裡的媽媽》由中國大陸三聯書店出版,改名為《一百年漂泊》獲騰訊年度十大好書獎,中國圖書十大好書獎等。同年,《暗夜傳燈人》在中國大陸出版。台灣則出版詩集《下一個世紀的星辰》,與短篇小說集《九天九夜》。
  • 2017年,中國大陸三聯書店出版《在台灣看見歷史》一書,獲得2017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海峽兩岸年度作家獎》。
  • 2021年六月,出版《未燒書》,被獲選為梁實秋文學獎首屆〈散文大師獎〉。

著作

[编辑]
  • 《南方》(1984年,詩集,自費出版)
  • 《民間的力量》(1987年,遠流出版社)
  • 《強控制解體》(1988年,遠流出版社)
  • 《天安門紀事》(1989年,時報文化出版)
  • 《解體分裂的年代》(1991年,三民書局,三民叢刊18)
  • 《兩岸迷宮遊戲》(1992年,三民書局,三民叢刊43)
  • 《大逆轉──世紀末透視中國》(1996年,天下雜誌出版)
  • 《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1997年,時報文化出版)
  • 《鐵腕金融情-何顯重的一生》(1997年,商周出版)
  • 《三兩個朋友》長篇散文集(2000年,大塊文化出版)
  • 《飄流萬里》散文集(2004年,九歌出版)
  • 《簡吉──台灣農民運動史詩》(2009年,南方家園出版社,ISBN 978-986-827-953-7 〉(2014年修訂版,ISBN 978-986-907-100-0
  • 《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台灣左翼紀事》(擔任製片)(2008年,南方家園出版社〉
  • 《紅雲──嚴秀峰傳》(2011年,南方家園出版社)
  • 《刺客的歌──長詩集》(2012年,南方家園出版社〉
  • 《水田裡的媽媽》(2014年,長篇紀實小說。南方家園出版社)
  • 《一百年漂泊》(2016年,北京,三聯書店出版)。
  • 《下一個世紀的星辰》(2016年,台灣南方家園出版社)
  • 《九天九夜》(2016年,短篇小說集,台灣南方家園出版社)
  • 《暗夜傳燈人》(2016年,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 《在台灣看見歷史》(2017年,北京,三聯書店)
  • 《有溫度的台灣史》(2018年,台北,南方家園出版社)
  • 《1624──顏思齊與大航海時代》(2019年,台北南方家園出版社)
  • 《未燒書》(2021年,聯經出版社)
  • 《澎湖灣的荷蘭船》(2021年,南方家園出版社)
  • 《缺席的島嶼故事》(2022年,《有溫度的台灣史》大陸版出版,三聯書店)
  • 《大學的脊梁》(2023年,時報出版公司)
  • 《1624──顏思齊與大航海時代》(2023年,北京,九洲出版社)
  • 《澎湖灣的荷蘭船──十七世紀荷蘭人怎麼來到台灣》 (2024年,北京,九洲出版社)
  • 《大學的脊梁──台大校長遴選事件》楊渡、管中閔合著 (2023年,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 《暗夜傳燈人》 (2024年 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 《我們如何記憶這時代──報導文學十三講》 (2024年,台北,南方家園出版社)

記錄片製作

[编辑]
  • 《記錄片製作: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
  • 《記錄片製作:還原二二八〉
  • 《記錄片製作:尋找二二八的沉默母親──林江邁的故事〉
  • 《劉國松:藝術的叛逆叛逆的藝術(書+DVD)》(2012年,台灣南方家園出版社)

個人爭議

[编辑]

楊渡在2006年台灣倒扁運動期間,在中時電子報發表名為《不敢動亂,倒扁免談》的文章,認為「以群眾運動,讓台灣陷入動亂,十天,二十天。當陳水扁政府無法管理台灣,無法安定社會秩序,整個台灣在崩潰邊緣,美國才有理由出手,叫陳水扁下台。因為他再不下台,中共可能出手,美國也受不了。」[1]。有人認為其主張已經觸及內亂及煽動罪,但亦有人附和其主張[2]。 事件爆發後,楊渡對此篇文章的回應是:「我不是倡議動亂,而只是一種冷靜的新聞事件分析。」「坐在權力位置上的民進黨人,開始用戒嚴時代的口吻,大打安定牌,但台灣現在的社會條件已經不再是當年,人們在民主社會生活過很久了,不再害怕群眾運動,更不會被嚇唬到[3]。」;而他所分析的美國介入真的發生,美國支持陳水扁,倒扁運動因此進入沈寂。詳見楊渡著《紅花雨》一書。

楊渡在2006年7月21日《中國時報》「轉型正義?放屁」一文指:「白色恐怖是紅色革命者的歷史,而紅色革命親中共,親中共,就是親中國,所以他們被迫害的歷史遠遠比二二八多十倍以上,但民進黨就是假裝沒看見。」言詞批判當時提倡「轉型正義」者,在民進黨執政六年後,才倡此說,是為陳水扁的貪污行為「抹粉」。[4][5]

2006年,楊渡曾製作《還原二二八》與《尋找二二八的沉默母親──林江邁》兩部紀錄片,採訪賣菸婦人林江邁的女兒林明珠,由於林明珠當時已經十歲,明白人事,以其為女兒,在重男輕女的當時環境下,無法上學,(其長兄必須上學,不在台北),所以在台北陪母親林江邁賣菸。她是在場的見證者,其證言具有真實性,且林江邁後來將林明珠嫁給陳誠的隨扈警官。[6]

2018年12月,指出[來源請求]日治時期日人為了報復「噍吧哖事件(又稱西來庵事件)」大舉屠村,還刻意留女不留男,並強行將地名「噍吧哖」改名為與日本著名風化區「玉ノ井」相似的「玉井」,意在羞辱台灣。但文化大學新聞系副教授莊伯仲表示,[來源請求]「噍吧哖」源自原住民西拉雅族「噍吧哖社」(英文拼音為Tapani),而玉井英文拼音為Tamai,應是發音相近而取名。且台灣「玉井」在1920年改名,而日本東京「玉ノ井」是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才繁榮,兩者時間點完全對不上。但楊渡堅持採信當事人簡娥(噍吧哖事件犧牲者的女兒)的兒子陳國哲的說法。[來源請求]

參考資料

[编辑]
  1. ^ 不敢動亂,倒扁免談. [2007-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09).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1-09.
  2. ^ 「詩人籲動亂 有罵有挺」. 蘋果日報. 2006年9月8日 [2020年8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26日). 
  3. ^ 楊渡《民進黨的動亂年代》. [2007-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9-27.
  4. ^ 楊渡. 獨立評論 轉型正義?放屁. 《中國時報》. 2006年7月21日 [2020年8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26日). 
  5. ^ 鄭天恩. 論楊渡放屁. 自由評論網. 2006年7月23日 [2020年8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26日). 
  6. ^ 資料來源:記錄片:《尋找二二八的沉默母親》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