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軍路
石龍軍路(泰语:ถนน เจริญกรุง,音素換寫:T̄hnn ceriỵkrung,皇家轉寫:Thanon Charoen Krung)位於泰國的首都曼谷,為連通拍那空縣、三攀他旺縣、挽叻縣及然那哇縣的主要幹道,它大致與湄南河的河道平行。部分路段與耀華力路組成華人社區;部分路段與拍乎叻路組成印度人的社區。它的北部連接大皇宮,水晶宮賊市場及空通廉價電子產品市場(Khlong Thom Market)。曼谷最古老的劇院:沙拉石龍軍皇家劇院、王子戲院、中央郵政局及國家大廈是在道路上。南部是鄭皇橋。
石龍軍路是曼谷第一條利用現代方法鋪設的馬路,修于1862年至1864年的四世王統治時期。石龍軍路的建成亦是曼谷歷史上重要的節點,曼谷由此自水運通行轉變爲陸路通行的城市。道路兩旁亦因而存有諸多近代暹羅的建築。
它與是隆路的交界是中國的廣府人華僑的社區,通行粵語。與瑪夏塞路(Mahaset Road)的交界是曼谷人博物館(Bangkokian Museum)。
名稱
[编辑]石龍軍路是曼谷華人以潮州音對泰語原名ถนน เจริญกรุง的音譯。泰語“石龍軍”由เจริญ和กรุง兩個單字組成,分別意爲“開發,振興”和“都城”。因此石龍軍路的泰語原義是“開發都城路”或“振興都城路”,這代表石龍軍路是曼谷歷史上修建的第一條現代馬路[1]。
歷史
[编辑]到19世紀中期,曼谷仍然是運河交錯的水路交通城市。1855年,暹羅同英國簽訂《宝宁条约》,曼谷的外國人得以受權自由貿易[2][3]。1861年,西方領事不滿交通不便,請求泰王開闢馬路,以便利昭拍耶河東岸的陸路交通[4]。拉瑪四世王因而決定在修建第一條現代馬路,1862年動工興修連通西方人居住區的路段,這一段在1864年3月16日完工[3][4][5]。馬路最初沒有正式名稱,民間俗稱新馬路(ถนนใหม่)。後來的“石龍軍”一名是四世王所賜,意爲“振興都城[1]”。
道路的走向大致和昭披耶河平行,呈南北走向。最早興建的地段將拉達那哥欣島和西方人居住地連通,穿過Phadung Krung Kasem運河,終於Bang Kho Laem的河流轉角附近。第二個地段處在舊城内,自帕徹獨彭大寺院起,至Saphan Lek(鐵橋)和之前的道路相接。道路完工後曾引起當地人不滿,認爲路面過寬。1922年,當局翻修馬路並鋪設瀝青。到那時,市民大多僅使用道路的一側[1]。
石龍軍路和之後的第二條馬路芒崙曼路,共同代表曼谷城市歷史的重要節點。陸路交通自此逐步取代水路。石龍軍路自建成到20世紀初一直是曼谷的主幹路,之後曼谷城區向芒崙曼路方向延展[3]。1888年,曼谷的第一條有軌列車路設在石龍軍路;1894年,又改造爲有軌電車路,最終到1963年停運[6]。
20世紀後期,曼谷城區迅速擴張,石龍軍路不再是主幹道路。2013年,石龍軍路有兩成的商業大廈空置。政府醖釀在石龍軍路規劃創意街區,稱爲石龍軍創意區[7]。曼谷地鐵藍線溝通華埠和拉達那哥欣島,其間自石龍軍路地下穿過,引起公衆關於歷史建築保育的擔憂[8][9]。
分段
[编辑]傳統上,曼谷華人將石龍軍路分爲多段,每段有不同華文稱呼。根據1924年出版的華文地圖《暹京商場街道圖》,石龍軍路自南到北的每一段路分別名為:四角皮也是馬路、馬瓜路(馬𠂢路)、烏肚社馬路、𠵼叻馬路、十八間路、七聖媽路、下鐵橋、噠叻仔馬路、三角路、真君爺馬路、龍尾爺馬路、石龍軍馬路、媽宮後馬路、鐵橋四角、上鐵橋、花會厰(三城門路)、四角丕耶[10]。
位置
[编辑]著名小巷
[编辑]- 石龍軍85巷(萬邁社 Soi Ban Mai ซอยบ้านใหม่)
- 石龍軍107巷(Soi Pradu 1 ซอยประดู่ 1)
重要建築物
[编辑]- 皇家市颂赞殿剧院
- 星暹日报总部
- 龙莲寺
- 龙尾古庙
- 崇圣牌楼
- 曼谷邮政总局
- 葡萄牙驻泰国大使馆
- 法国驻泰国大使馆
- 曼谷海关大楼旧址
- 香格里拉酒店
- 圣母升天主教座堂 (曼谷)
- 沙吞独特大楼
- 龙船寺
- Asiatique河滨夜市
參見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 1.0 1.1 1.2 Naenna, Oranee. นามนี้มีที่มา [These names have origins]. Bangkok: Praphansan. 2002: 43–45. ISBN 9789742308483 (泰语).
- ^ Tanabe, Shigeharu.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he Canal System in the Chao Phraya River Delta (PDF). Journal of the Siam Society. July 1977, 65 (2): 23–72 [2017-01-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8-04).
- ^ 3.0 3.1 3.2 Wilson, Constance M. Bangkok in 1883: An Economic and Social Profile (PDF). Journal of the Siam Society. July 1989, 77 (2): 49–58 [2017-01-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07).
- ^ 4.0 4.1 G.B. McFarland, "Historical Sketch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Siam 1828–1928" Bangkok: White Lotus Press, 1999, p.62.
- ^ Tanon Charon Kroong. The Bangkok Recorder. 1866-10-11 [2022-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5) –通过Trove.
- ^ Timeline of Bangkok Trams. 2Bangkok.com. 1995-08-05 [2017-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2).
- ^ Wangkiat, Paritta. Is this Bangkok's chance to do renewal right?. Bangkok Post. 2016-05-29 [2017-01-19].
- ^ Sukpanich, Tunya. Communities stampeded amid march of progress. Bangkok Post. 2012-12-16 [2017-01-23].
- ^ Developers zero-in on historic Chinatown. Bangkok Post. AFP. 2016-05-04 [2017-01-23].
- ^ 林明明(Korawan Phromyaem). 泰國曼谷地區中文地名研究. 華東師範大學. 2016年 [202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5)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