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伊敏

穆罕默德·伊敏
穆罕默德·伊敏
東突厥斯坦和闐伊斯蘭政府埃米爾
任期
1933年—1934年
 中華民國新疆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長
任期
1946年—1948年
 中華民國新疆省副主席
任期
1948年12月—1949年10月
个人资料
出生(1901-04-22)1901年4月22日
 大清新疆省和闐直隸州
逝世1965年4月29日(1965歲—04—29)(64歲)
 土耳其
政党 青年喀什噶爾黨(1932年-1933年)
民族革命委員會(1933年-1934年)[1]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942年-)
亲属妻:愛美娜
阿不都拉·布格拉
努爾·阿合買提江·布格拉
宗教信仰伊斯蘭教

穆罕默德·伊敏(1901年4月22日—1965年4月29日),一譯買買提·依明維吾爾語محمد أمين بۇغرا‎),漢名毛德明,筆名“布格拉”[2],男,维吾尔族新疆和闐(今和田地区)人,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政治人物,泛突厥主義者,民族革命委員會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的建立者之一。後加入中國國民黨,為中央監察委員,曾任新疆省副主席。1949年後流亡於土耳其

生平

[编辑]

和闐暴動

[编辑]

穆罕默德·伊敏早年事跡不詳,在發動和闐暴動前當過伊斯蘭經學院教師。1930年代初,和加尼牙孜等人發動了哈密暴動,隨後幾年間,反對金樹仁省政府的起事逐漸蔓延至全省。1932年,穆罕默德·伊敏與其兄弟阿不都拉·布格拉組建了民族革命委員會[3]。民族革命委員會以反漢、反東干(即回族)、反基督教和建立伊斯蘭教國家為宗旨,鼓吹發動對卡菲爾(異教徒)的聖戰。1933年1月,南疆局勢失控,庫車阿克蘇相繼被亂軍佔領,駐喀什噶爾的省軍師長金樹智(金樹仁弟)自殺,喀什行政長、南疆剿匪司令馬紹武僅能保住喀什噶爾。

1933年,穆罕默德·伊敏(前排穿黑衣者)與和闐烏理瑪

1933年2月15日,伊敏在和闐以北的墨玉縣截獲了省政府由印度運來的軍火,隨即發動暴動。2月下旬,伊敏與其兄弟艾米尔·沙依甫满素爾买买提·尼牙孜·艾兰木等攻佔了墨玉縣政府。馬紹武無兵可調,伊敏進而攻下和闐舊城(今和田市)。2月20日,民族革命委員會在和闐集會,宣佈成立“和闐臨時政府”(後改稱和闐伊斯蘭政府),伊敏自稱帕夏,推舉墨玉的哈孜穆罕默德·尼牙孜·艾來木為總統,沙比提大毛拉為總理。隨後伊敏、沙比提派兵攻下且末皮山葉城澤普莎車諸縣。4月,伊敏領兵來到伽師縣,與和加尼牙孜的部下鐵木爾、馬紹武手下的柯爾克孜族叛軍烏斯滿聯合進攻喀什噶爾。5月2日,鐵木爾攻下疏附縣城(即喀什噶爾回城,今喀什市東部城區),馬仲英的屬下馬占倉與馬紹武退保疏勒(喀什噶爾漢城)。8月9日,馬占倉誘殺鐵木爾,攻下疏附城,但旋即被烏斯滿、伊敏奪回。不久,伊敏聯合鐵木爾殘部,將烏斯滿囚禁,控制了疏附。

佔據疏附後,伊敏將有在西亞遊學經歷的沙比提大毛拉推到前臺,組建獨立的伊斯蘭政府。伊敏、沙比提的分裂運動得到了英國的支持。英國通過其駐喀什噶爾領事館,收買喀什、和闐、莎車的商界、宗教界人士為其服務。11月12日夜,伊敏、沙比提等人召開會議,宣佈成立“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推舉滯留在阿克蘇的和加尼牙孜總統,沙比提任總理。泛突厥主義者稱這次會議為“民族之夜”。該政府的軍政實權仍掌握住伊敏的民族革命委員會手中。伊敏的兩個兄弟分別控制著莎車和英吉沙,伊敏則直接管理和闐。

1934年2月5日,馬仲英的部下馬福元聯合馬占倉攻克了疏附,東突厥斯坦政權瓦解,官員四散而逃。伊敏從喀什噶爾逃回和闐。4月,伊敏推舉其兄滿素爾帕夏,建立了和闐伊斯蘭國。6月12日,馬仲英的先頭部隊馬如龍攻克和闐,滿素爾被殺,伊敏逃往喀喇古塔格(黑山),和闐伊斯蘭國滅亡。6月底,馬仲英的姐夫馬虎山率新編陸軍36師主力从皮山来到和阗。7月26日,伊敏攜數千人逃往英属印度拉達克的首府列城,後來前往阿富汗首都喀布爾

與國民政府合作

[编辑]

伊敏在喀布爾期間,轉而尋求日本對其獨立活動的支持,並提出由日本直接出兵佔領新疆,建立一個類似滿洲國的傀儡政權。1940年,伊敏的维吾尔文著作《新疆近代史》在克什米尔出版。此後,在艾沙·玉素甫·阿布甫泰肯的遊說下,國民政府同意與伊敏合作。政府派艾沙·阿布甫泰肯访问阿富汗,邀請伊敏前往重庆。1942年,英属印度政府以间谍罪将伊敏逮捕,经国民政府交涉,伊敏回到中國。此後伊敏加入中國國民黨。1945年5月,中國國民黨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伊敏任候補中央監察委員、中央組織部專員。1945年10月,國民政府派伊敏、麥斯武德、阿布甫泰肯前往新疆省會迪化工作。1946年,伊敏出任新疆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長,1947年成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1948年12月,伊敏被任命為新疆省政府副主席。

流亡土耳其

[编辑]

1949年9月,穆罕默德·伊敏、阿布甫泰肯等人從南疆出境,前往印度流亡。隨後,主政新疆的陶峙岳包爾漢向解放軍投降,解放軍開進新疆。土耳其在印度的外交機構開始組織流亡者前往土耳其。1951年,伊敏抵達土耳其,後來定居伊斯坦布爾。次年,土耳其政府又接收了阿布甫泰肯以及千餘名流亡印度的維吾爾人。此後,伊敏致力於領導維吾爾移民中的泛突厥主義政治活動。在1950年代,他相繼擔任過《突厥斯坦:学术、社会、经济和文化》(伊斯坦布爾)和《突厥斯坦之音》(安卡拉)兩份月刊的主編。同時,伊敏仍通過指示和闐的阿不都依米提大毛拉,在墨玉、英吉沙、洛浦、和闐等地策動了多起叛亂。1959年,阿不都依米提大毛拉被捕,伊敏的殘餘勢力被消滅。1965年6月14日,伊敏在土耳其去世。伊敏的侄子買買提·勒扎貝金(土耳其語Mehmet Rıza Bekin)在土耳其軍隊中服役,軍銜至將軍,退役後亦從事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

家庭

[编辑]

參見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Andrew D. W. Forbes. Warlords and Muslims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a political history of Republican Sinkiang 1911-1949.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84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9). 
  2. ^ 布格拉為黑汗王朝首領之一的稱號,意為公駝,即其部落圖騰。
  3. ^ 海特·巴米爾,《俄國與中國之間的突厥斯坦》,阿姆斯特丹,1971

參考書目

[编辑]
  • 張大軍,1970,《新疆風暴七十年》,台北:蘭溪出版社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研究所編,1978,《新疆簡史》,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 新疆社會科學研究院,《“双泛”研究译丛》第一辑,199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