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樂第
聚樂第 | |
---|---|
聚楽第/じゅらくだい ‧ じゅらくてい Jurakudai ‧ Jurakudei | |
聚樂亭、聚樂城 | |
位置 | 日本京都府 |
坐标 | 35°01′30″N 135°44′45″E / 35.02500°N 135.74583°E |
建立者 | 豐臣秀吉、前野長康 |
建成时间 | 天正14年(1586年) |
主要城主 | 豐臣氏 |
建筑风格 | 城郭構造:平城 天守構造:不明 |
废城時間 | 文祿4年(1595年) |
修复者 | 豐臣秀次 |
聚樂第是安土桃山時代末期,豐臣秀吉於京都內野(平安京大內裏遺址東北,今京都市上京區)興建的城郭兼邸第,但是前後存在期間只有八年,至今尚有不少未知之處。天正15年9月13日(1587年10月14日),秀吉逐步統一日本後,將統治中心從大坂城遷移至此,天正19年12月28日(1592年2月11日),秀吉讓關白之位與豐臣家督職於外甥豐臣秀次,成為秀次的居城,秀吉則以太閤身分遷往伏見城,持續實際號令天下。文祿4年(1595年)7月,秀吉勒令驅逐至高野山(和歌山縣)出家後的秀次切腹,妻子與家臣大半處決。聚樂第亦於同年8月以降全面拆除,統治中心由聚樂第轉移至伏見城。
名稱
[编辑]聚樂第自天正13年(1585年)開始工事準備,正式動工則約始於天正14年2月。興福寺多聞院僧英俊《多聞院日記》天正14年2月27日(1586年4月15日)條:「去廿一日起內野御構普請。」[1]是為史料記錄工事之始。聚樂第之稱則自九州征伐歸還以後使用。也稱為聚樂亭(じゅらくてい)、聚樂城(じゅらくじょう)。
聚樂之名的由來,則見於秀吉御伽衆大村由己的《天正記》中之《聚樂第行幸記》:「聚天下長生不老之樂」。但是此外別無出典,所以歷史學者一般相信這是秀吉的造語。
構造
[编辑]根據《聚樂第圖屏風》、2004年發現的江戶時代初期《洛中洛外圖》等圖繪與考古調查,聚樂第是以本丸為中心,週圍配置北之丸、南二之丸、西之丸等曲輪,櫓、天守閣等建築物敷以白壁,使用金箔瓦,四週圍繞水堀的平城。天守閣位置推測在本丸西北[2][3],但也有研究者認為並不存在。
根據百瀨正恒依圖繪與現代都市地圖的分析,本丸東堀相當於大宮通、西堀位於日暮通西部至知惠光院通、南堀位於下長者町通北部、北堀位於一條通南部;南二之丸東堀位於大宮通西部、西堀相當於日暮通、南堀位於出水通北部;北之丸東堀為大宮通、西堀位於知惠光院通東部、北堀位於一條通北部;西之丸南堀位於下長者町通北部、北堀相當於上長者町通北附近[4]。大小規模依豐臣秀次侍從駒井重勝《駒井日記》文祿4年4月10日(1595年5月19日)條與考古調查計算復原,則為本丸南北310m、東西170m,南二之丸南北80m、東西110m,北之丸南北105m、東西85m,西之丸南北80m、東西60m[5]。
聚樂第東側的大名屋敷街(武家地),根據近年發掘的金箔瓦出土地分析,範圍東至烏丸通、西至堀川通、南至下立賣通、北至一條通,南北範圍與聚樂第大致相同[6]。此外,親信千利休的宅邸(推測在黑門通至豬熊通的元誓願寺通南下附近一帶)亦位於此。
歷史
[编辑]聚樂第是關白豐臣秀吉的城郭兼宅邸,天正14年2月動工,至次年9月完成。九州征伐結束後,天正15年9月13日(1587年10月14日)秀吉自大坂城遷居於此,並執行政務。天正16年4月14日-18日(1588年5月9日-5月13日)迎後陽成天皇行幸,饗宴款待;天正19年3月3日(1591年4月26日)天正遣歐少年使節歸國,也是在此謁見。
天正19年12月28日(1592年2月11日),秀吉讓關白與豐臣家督職於外甥豐臣秀次(姊‧日秀之子,時年23歲),聚樂第也成為秀次的居城。天正20年1月26日-28日(1592年3月9日-3月11日),後陽成天皇再次行幸,短期內天皇兩度行幸同一地,實為日本史中所罕見。
但是,豐臣秀賴誕生後,文祿4年(1595年)7月,秀吉勒令驅逐至高野山(和歌山縣)出家後的秀次切腹,妻子與家臣大半處決。聚樂第亦於同年8月以降全面拆除。
聚樂一見了、悉成荒野、淚如夢。
——醍醐寺座主義演,《義演准后日記》文祿5年9月19日(1596年11月9日)條
年表
[编辑]- 1586年4月-起工
- 1587年10月-完成
- 1588年5月-迎後陽成天皇行幸饗宴。
- 1591年4月-接見天正遣歐少年使節
- 1592年2月-豐臣秀吉讓關白與豐臣家督職於外甥豐臣秀次,聚樂第亦為秀次所有。
- 1592年3月-後陽成天皇再行幸。
- 1595年8月-豐臣秀次被誅,聚樂第拆毀。大部分的建物移築至伏見城。
廢城後
[编辑]聚樂第拆除後,大半的建築物遷建至伏見城,但不久毀於慶長元年7月12日(1596年8月5日)深夜的慶長伏見地震。此外,西本願寺飛雲閣、大德寺唐門、妙覺寺大門、妙心寺播桃院玄關等,相傳也是自聚樂第移築,但是沒有具體佐證,因此研究者間認為聚樂第的建築物並無留存至今者。
聚樂第的故址空地,慶長、寬永期(16世紀末至1640年)是勸進能等演藝活動的盛地,17世紀中期以降方逐步開闢成市街地。不過城址的西側,則直到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才完全開發[7]。
聚樂第東的大名屋敷街,於聚樂第拆除後強制解體遷移至伏見城下[8]。東南的民居地聚樂町居民,則大部份集體移居至伏見城外郭西北的聚樂町,至今京都市伏見區猶有聚樂町[9];一部分則留居當地,或隨町組重編而遷移至大名屋敷街遺跡[10]。
現狀
[编辑]聚樂第故址因開發成民居已久,目前只有些微的地形痕跡可以研判[12],並無可確認的遺跡。上京區東堀町內的梅雨之井、分銅町京都市出水老人安養中心的北面有加藤清正捐贈之庭石,相傳是聚樂第遺物,但都沒有具體的證據。
現在,中立賣通大宮西北角(本丸東堀跡)與中立賣通裏門西南角(本丸西堀跡)兩處立有“聚樂第址”碑,以供憑弔。
聚樂第故址因民宅密集,難以發掘調查,不過平成4年(1992年)西陣公共職業安定所(Hello Work)改建工事中,從工地地下挖出金箔瓦約600塊,當地就是聚樂第本丸東堀舊地,而瓦之式樣也是太閣時代的造型瓦,因此認定是聚樂第建築所使用的屋瓦,平成14年(2002年)6月26日指定為日本重要文化财。
參考文獻
[编辑]- 日本史研究会 編『豊臣秀吉と京都 聚楽第・御土居と伏見城』(文理閣、2001年) ISBN 4-89259-391-5
- 第一部 秀吉と都市京都を読み解く
- 橫田冬彦「豊臣政権と首都」 18 - 42頁
- 中井均「城郭史からみた聚楽第と伏見城」 70 - 86頁
- 第二部 よみがえる豊臣期京都
- 森島康雄「聚楽第と城下町」 120 - 134頁
- 百瀨正恒「聚楽第の築城と都市の発展」 135 - 167頁
- 杉森哲也「江戸時代の聚楽第跡」168 - 174頁
- 狩野博幸『秀吉の御所参内・聚楽第行幸図屏風』(青幻社、2010年) ISBN 978-4-86152-269-7
- 內藤昌 等「聚楽第 : 武家地の建築 : 近世都市図屏風の建築的研究 : 洛中洛外図・その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日本建築学会論文報告集 第180号 1971年2月 61 - 71頁
- 土本俊和「小屋がけによる町 : 聚楽第建設に促された天正末京都の都市形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集 第500号 1997年10月 221 - 228頁
参见
[编辑]腳注
[编辑]- ^ 百瀨正恒「聚楽第の築城と都市の発展」 137頁
- ^ 中井均「城郭史からみた聚楽第と伏見城」 72頁
- ^ 宇土徹 等「聚楽第の設計技法 : 近世城下町の設計原理に関する研究 その5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日本建築学会九州支部研究報告 第47号 2008年3月
- ^ 百瀨正恒「聚樂第の築城と都市の發展」 149頁
- ^ 百瀨正恒「聚楽第の築城と都市の発展」 166頁
- ^ 森島康雄「聚楽第と城下町」 130頁
- ^ 杉森哲也「江戸時代の聚楽第跡」 169 - 170頁
- ^ 橫田冬彦「豊臣政権と首都」 31頁
- ^ 百瀨正恒「聚楽第の築城と都市の発展」 138頁
- ^ 杉森哲也「江戸時代の聚楽第跡」 172 - 173頁
- ^ 本石碑建於1992年發掘出土大量金箔瓦的西陣公共職業安定所(本丸東堀跡)之北。
- ^ 百瀨正恒「聚楽第の築城と都市の発展」 156 - 1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