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列表

英国首相(英語: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是英国政府首脑。其主要职责是领导执政党、主持内阁会议,从而掌握立法权行政权[1][2]。根据英国首相的意见,英国君主还会行使其法定权力、特权,包括任命英國政府高级官员、司法人员、英国国教会相关人员,及颁授勋衔等[3]。英国首相这一职位是慢慢演化而成的,并非由君主突然下令而设立[4]。现代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辉格党领袖罗伯特·沃波尔是第1任英国首相。他在1721年被英王乔治一世任命为内阁领班,1742年辞职退仕,在位长达21年,是历史上最长任的英国首相。不过,在当时,该职位的正式名称并非首相,而是“第一財政大臣[5][6][7]

歷任英國首相

[编辑]

政党代表色

  皮尔/辉格党英语Peelite
  工党
肖像 姓名
职位/爵位
(生卒年份)
任期

选举
任内其他职务 所属政党 所组內阁 参考资料 英国君主
罗伯特·沃波尔爵士
Sir Robert Walpole
1742年前为金斯林选区议员
1742年后为奥福德伯爵
(1676–1745)
1721年
4月4日
1742年
2月11日
第一財政大臣
财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辉格党 沃波爾內閣 [5]
[7]
乔治一世
(1714年-1727年在位)
1722年1727年1734年1741年 乔治二世
(1727年-1760年在位)
實際上第一任英国首相;但因处理詹金斯的耳朵战争时表现不佳,而受到批评。
斯宾塞·康普顿
第一代维明顿伯爵

Spencer Compton, 1st Earl of Wilmington
(1673–1743)
1742年
2月16日
1743年
7月2日
第一財政大臣 辉格党 加特利内阁英语Carteret ministry [8]
 —
曾施行酒精税政策;在任职期间身体不好,大部分的政府工作事实上是由约翰·加特利完成;死于任期内。
亨利·佩勒姆
Henry Pelham
萨塞克斯选区议员
(1694–1754)
1743年
8月27日
1754年
3月6日
第一財政大臣
财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辉格党 佩勒姆-纽斯卡尔内阁英语Broad Bottom ministry [9]
1747年
在任内重组英国皇家海军;1745年平息了詹姆斯党的叛乱;在英国推行公历;施行1753年婚姻法令;与法蘭西王國普鲁士王國等国签订合约,结束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死于任内。
托马斯·佩勒姆-霍利斯
第一代纽卡斯尔公爵

Thomas Pelham-Holles, 1st Duke of Newcastle
(1693–1768)
1754年
3月16日
1756年
11月16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上议院领袖
辉格党 第一次纽斯卡尔内阁英语First Newcastle ministry [8]
1754年
领导英军与法国北美进行七年战争
威廉·卡文迪许
第四代德文郡公爵

William Cavendish, 4th Duke of Devonshire
(1720–1764)
1756年
11月16日
1757年
6月25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上议院领袖
辉格党 老皮特-德文内阁英语Pitt–Devonshire ministry [8]
 —
当时的政府工作主要由威廉·皮特完成。
托马斯·佩勒姆-霍利斯
第一代纽卡斯尔公爵

Thomas Pelham-Holles, 1st Duke of Newcastle
(1693–1768)
1757年
7月2日
1762年
5月26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上议院领袖
辉格党 老皮特-纽斯卡尔内阁英语Pitt–Newcastle ministry [8]
1761年 比特-德文内阁 喬治三世
(1760年-1820年在位)
第二次拜相;繼續带领英國進行七年战争,此战的胜利使英国在国际上影响力大增。
约翰·斯图尔特
第三代比特伯爵

John Stuart, 3rd Earl of Bute
(1713–1792)
1762年
5月26日
1763年
4月8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上议院领袖
托利党 比特內閣 [10]
 —
第一任来自苏格兰的首相;结束了辉格党的主导地位;七年战争结束后签订了巴黎和约
喬治·格倫維爾
George Grenville
白金漢選區议员
(1712–1770)
1763年
4月16日
1765年
7月13日
第一財政大臣
财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辉格党 格倫維爾內閣 [11]
 —
进一步降低殖民地税额;施行印花法令(这间接导致了美国革命)。
查尔斯·沃森-文特沃斯
第二代罗金汉侯爵

Charles Watson-Wentworth, 2nd Marquess of Rockingham
(1730–1782)
1765年
7月13日
1766年
7月30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上议院领袖
辉格党 第一次羅金漢內閣 [12]
 —
为了安抚美洲殖民地的居民和英国的制造商而废除了受到极大争议的印花法令
威廉·皮特
第一代查塔姆伯爵

William Pitt ‘the Elder’, 1st Earl of Chatham
(1708–1778)
1766年
7月30日
1768年
10月14日
掌玺大臣 辉格党 查塔姆內閣 [13]
 —
加拿大殖民地击败法国后,英国成为了真正的大帝国,间接促使法国大革命
奥古斯都·菲茨罗伊
第三代格拉夫顿公爵

Augustus FitzRoy, 3rd Duke of Grafton
(1735–1811)
1768年
10月14日
1770年
1月28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上议院领袖
辉格党 格拉夫頓內閣 [14]
1768年
曾试图调和英国与美洲殖民地居民的紧张关系。
腓特烈·诺斯
诺斯勋爵

Frederick North, Lord North
班伯里选区议员
(1732–1792)
1770年
1月28日
1782年
3月22日
第一財政大臣
财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托利党 諾斯內閣 [15]
1774年1780年
领导英军对抗美洲殖民地的革命,但错误频频;试图在爱尔兰推行改革;在戈登暴动后因不信任动议而下台。
查尔斯·沃森-文特沃斯
第二代罗金汉侯爵

Charles Watson-Wentworth, 2nd Marquess of Rockingham
(1730–1782)
1782年
3月27日
1782年
7月1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上议院领袖
辉格党 第二次羅金漢內閣 [8]
 —
承认美国独立;推行经济改革;死于任期内。
威廉·佩蒂
第二代谢尔本伯爵

William Petty, 2nd Earl of Shelburne
(1737–1805)
1782年
7月4日
1783年
4月2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上议院领袖
辉格党 謝爾本內閣 [8]
 —
计划推行政治改革;与美国法蘭西王国西班牙王国签订和约。
威廉·卡文迪许-本廷克
第三代波特兰公爵

William Cavendish-Bentinck, 3rd Duke of Portland
(1738–1809)
1783年
4月2日
1783年
11月19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上议院领袖
辉格党 福克斯-諾斯聯盟 [8]
 —
试图改革东印度公司,但被国王乔治三世阻止。
小威廉·皮特
William Pitt ‘the Younger’
1784年前为阿普比选区议员
1784年后为剑桥大学选区议员
(1759–1806)
1783年
11月19日
1801年
3月14日
第一財政大臣
财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托利党 第一次小皮特內閣 [16]
1784年1790年1796年
最年轻的首相;在任内推行1784年皮特印度法令;反对奴隶贸易;减少国债;组成三国联盟;征收所得税1793年带领英军与法国进行战争
亨利·阿丁顿
第一代西德默斯子爵

Henry Addington
迪韦齐斯选区议员
(1757–1844)
1801年
3月17日
1804年
5月10日
第一財政大臣
财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托利党 阿丁頓內閣 [8]
1801年1802年
1802年与法国和谈,签订亚眠和约
小威廉·皮特
William Pitt ‘the Younger’
剑桥大学选区议员
(1759–1806)
1804年
5月10日
1806年
1月23日
第一財政大臣
财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托利党 第二次小皮特內閣 [8]
 —
俄罗斯帝国奥地利帝国瑞典王國联盟,一起对抗法国;领导英军进行了特拉法加戰役乌尔姆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死于任期内。
威廉·温德姆·格伦维尔
第一代格伦维尔勳爵

William Wyndham Grenville, 1st Baron Grenville
(1759–1834)
1806年
2月11日
1807年
3月31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上议院领袖
辉格党 賢能內閣 [8]
1806年
废除奴隶贸易
威廉·卡文迪许-本廷克
第三代波特兰公爵

William Cavendish-Bentinck, 3rd Duke of Portland
(1738–1809)
1807年3月31日 1809年10月4日 第一財政大臣 托利党(名义上) 第二次波特蘭內閣 [8]
1807年
领导保守政府施政;在任时年老多病。
斯賓塞·珀西瓦爾
Spencer Perceval
北安普顿选区议员
(1762–1812)
1809年
10月4日
1812年
5月11日
第一財政大臣
财政大臣
兰开斯特公爵郡大臣
下议院领袖
托利党 珀西瓦爾內閣(Tory Government 1809–1812) [17]
 —
领导英军进行半岛战争;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刺杀身亡的英国首相。
罗伯特·班克斯·詹金逊
第二代利物浦伯爵

Robert Banks Jenkinson, 2nd Earl of Liverpool
(1770–1828)
1812年
6月8日
1827年
4月9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上议院领袖
托利党 利物浦內閣(Tory Government 1812–1827) [18]
1812年1818年1820年1826年 喬治四世
(1820年-1830年在位)
代表英国参加拿破仑战争后的维也纳会议;遭遇1817年的经济衰退;带领英军与美国进行1812年战争;在1819年使英国重回金本位制度。
乔治·坎宁
George Canning
西福德选区议员
(1770–1827)
1827年
4月10日
1827年
8月8日
第一財政大臣
财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托利党 坎寧內閣 [8]
 —
上任后不久便病亡。
弗雷德里克·约翰·罗宾逊
第一代戈德里奇子爵

Frederick John Robinson, 1st Viscount Goderich
(1782–1859)
1827年
8月31日
1828年
1月22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上议院领袖
托利党 戈德里奇內閣 [8]
 —
缺乏同僚的支持,而后辞职。
阿瑟·韦尔斯利
第一代威灵顿公爵

Arthur Wellesley, 1st Duke of Wellington
(1769–1852)
1828年
1月22日
1830年
11月16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上议院领袖
托利党 威靈頓內閣 [8]
1830年
推行1829年天主教救济法令
查尔斯·格雷
第二代格雷伯爵

Charles Grey, 2nd Earl Grey
(1764–1845)
1830年
11月22日
1834年
7月9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上议院领袖
辉格党 格雷內閣 [19] 威廉四世
(1830年-1837年在位)
1831年1832年
实施1832年改革法令;平息秋千暴乱;推行童工限令;废除奴隶制度。
威廉·兰姆
第二代墨尔本子爵

William Lamb, 2nd Viscount Melbourne
(1779–1848)
1834年
7月16日
1834年
11月14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上议院领袖
辉格党 第一次墨爾本內閣 [20]
 —
威廉四世迫使其辞职。
阿瑟·韦尔斯利
第一代威灵顿公爵

Arthur Wellesley, 1st Duke of Wellington
(1769–1852)
1834年
11月14日
1834年
12月10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上议院领袖
内政大臣
外交及聯邦事务大臣
托利党 保守黨臨時政府 [21]
 —
看守政府。
罗伯特·皮尔爵士
Sir Robert Peel, Bt
塔姆沃思选区议员
(1788–1850)
1834年
12月10日
1835年
4月8日
第一財政大臣
财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保守党 第一次皮爾內閣 [22]
[23]
1835年
始终无法在议会获得多数支持,被迫辞职。
威廉·兰姆
第二代墨尔本子爵

William Lamb, 2nd Viscount Melbourne
(1779–1848)
1835年
4月18日
1841年
8月30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上议院领袖
辉格党 第二次墨爾本內閣 [24]
1835年1837年 维多利亚女王
(1837年-1901年在位)
推行1835年市议会组织法令;签订怀唐伊条约。1840年-1841年投票通過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戰爭勝利結束任滿離職。
罗伯特·皮尔爵士
Sir Robert Peel, Bt
塔姆沃思选区议员
(1788–1850)
1841年
8月30日
1846年
6月29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保守党 第二次皮爾內閣 [25]
1841年
推行矿场法令;重设所得税;实施1844年铁路管理法令;施行谷物法(因爱尔兰大饥荒而制定的法令);废除一些关税。
约翰·罗素勳爵
Lord John Russell
伦敦城选区议员
(1792–1878)
1846年
6月30日
1852年
2月21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辉格党 第一次羅素內閣 [26]
1847年
少数政府;推行1847年教育法令;举办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
爱德华·史密斯-斯坦利
第十四代德比伯爵

Edward Smith-Stanley, 14th Earl of Derby
(1799–1869)
1852年
2月23日
1852年
11月17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上议院领袖
保守党 第一次德比內閣 [27]
1852年
因财政预算案未通过而被迫下台。
乔治·汉密尔顿-戈登
第四代阿伯丁伯爵

George Hamilton-Gordon, 4th Earl of Aberdeen
(1784–1860)
1852年
11月19日
1855年
1月30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上议院领袖
皮尔/辉格党英语Peelite 阿伯丁內閣 [28]
 —
领导英军进行克里米亚战争,战后辞职。
亨利·约翰·坦普尔
第三代巴麥尊子爵

Henry John Temple, 3rd Viscount Palmerston
蒂弗顿选区议员
(1784–1865)
1855年
2月6日
1858年
2月19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辉格党 第一次巴麥尊內閣(Palmerston Government 1855–1858) [29]
1857年
任内爆发印度民族起义;推行了1857年印度法令。1856年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爱德华·史密斯-斯坦利
第十四代德比伯爵

Edward Smith-Stanley, 14th Earl of Derby
(1799–1869)
1858年
2月20日
1859年
6月11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上议院领袖
保守党 第二次德比內閣 [30]
 —
推行1858年印度法令;将东印度公司收归国有;推行犹太人救济法令;允许犹太人进入议会担当议员。
亨利·约翰·坦普尔
第三代巴麥尊子爵

Henry John Temple, 3rd Viscount Palmerston
蒂弗顿选区议员
(1784–1865)
1859年
6月12日
1865年
10月18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自由党 第二次巴麥尊內閣(Liberal Government 1859–1866) [31]
1859年1865年
任内组建自由党,鴉片戰爭勝利結束。制定對於关于南北战争政策;死于任期内。
约翰·罗素
第一代罗素伯爵

John Russell, 1st Earl Russell
(1792–1878)
1865年
10月29日
1866年
6月26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上议院领袖
自由党 第二次羅素內閣 [32]
 —
试图进行改革,但遭到内阁反对。
爱德华·史密斯-斯坦利
第十四代德比伯爵

Edward Smith-Stanley, 14th Earl of Derby
(1799–1869)
1866年
6月28日
1868年
2月25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上议院领袖
保守党 第三次德比內閣 [33]
 —
推行1867年改革法令;被认为是现代保守党之父。
本傑明·迪斯雷利
Benjamin Disraeli
白金汉郡选区议员
(1804–1881)
1868年
2月27日
1868年
12月1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保守党 第一次迪斯雷利內閣 [34]
 —
唯一的犹太裔英国首相;因保守党在议会议员未过半而解散议会。
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
William Ewart Gladstone
格林尼治选区议员
(1809–1898)
1868年
12月3日
1874年
2月17日
第一財政大臣
财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自由党 第一次格萊斯頓內閣 [35]
1868年
推行军队改革;实施1870年爱尔兰土地法令1870年初等教育法令1871年工会法令;调停普法战争失败。
本杰明·迪斯雷利
第一代比肯斯菲爾德伯爵

Benjamin Disraeli, 1st Earl of Beaconsfield
1876年前为白金汉郡选区议员
1876年后为比肯斯菲爾德伯爵
(1804–1881)
1874年
2月20日
1880年
4月21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上议院领袖
掌玺大臣
保守党 第二次迪斯雷利內閣 [36]
1874年
继续推行各项社会法令,例如1875年公共健康法令1875年居民区改进法令;购买苏伊士运河公司股份;讓維多利亞獲得印度女皇称号;领导英军进行第二次英阿战争;开始了长时间的萧条期。
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
William Ewart Gladstone
中洛锡安选区议员
(1809–1898)
1880年
4月23日
1885年
6月9日
第一財政大臣
财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自由党 第二次格萊斯頓內閣 [37]
1880年
进行第一次布尔战争;推行爱尔兰强制法令;签订基尔马纳姆条约;推行1882年已婚妇女财产法令;推行1884年改革法令;重新分配议会议席;因放弃苏丹,导致查理·乔治·戈登死亡,被迫下台。
羅伯特·蓋斯科因-塞西爾
第三代索爾斯伯利侯爵

Robert Gascoyne-Cecil, 3rd Marquess of Salisbury
(1830–1903)
1885年
6月23日
1886年
1月28日
外交及聯邦事务大臣
上议院领袖
保守党 第一次索爾斯伯利內閣 [38]
1885年
少数政府,立法为工人阶级提供住房。
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
William Ewart Gladstone
中洛锡安选区议员
(1809–1898)
1886年
2月1日
1886年
7月20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掌玺大臣
自由党 第三次格萊斯頓內閣 [39]
1885年
通过爱尔兰自治草案
羅伯特·蓋斯科因-塞西爾
第三代索爾斯伯利侯爵

Robert Gascoyne-Cecil, 3rd Marquess of Salisbury
(1830–1903)
1886年
7月25日
1892年
8月11日
第一財政大臣
外交及聯邦事务大臣
上议院领袖
保守党 第二次索爾斯伯利內閣(Conservative Government 1886–1892) [40]
1886年
反对爱尔兰自治;废除传染病法令;推行1888年地方政府法令瓜分非洲;推行1891年免费教育法令
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
William Ewart Gladstone
中洛锡安选区议员
(1809–1898)
1892年
8月15日
1894年
3月2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下议院领袖
掌玺大臣
自由党 第四次格萊斯頓內閣 [41]
1892年
再次推行爱尔兰自治法令,下议院通过了该法令,但上议院否决了该法令,导致他辞职。
阿奇博尔德·普里姆罗斯
第五代罗斯伯里伯爵

Archibald Primrose, 5th Earl of Rosebery
(1847–1929)
1894年
3月5日
1895年
6月22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上议院领袖
自由党 羅斯伯里內閣(Liberal Government 1892–1895) [42]
 —
奉行帝国主义;扩建海军;这使自由党内部分裂,遂辞职。
羅伯特·蓋斯科因-塞西爾
第三代索爾斯伯利侯爵

Robert Gascoyne-Cecil, 3rd Marquess of Salisbury
(1830–1903)
1895年
6月25日
1902年
7月11日
外交及聯邦事务大臣
上议院领袖
掌玺大臣
保守党 索爾斯伯利統一政府(Unionist Government 1895–1905) [43]
1895年1900年 爱德华七世
(1901年-1910年在位)
推行1897年工人赔偿法令;发动英桑战争第二次布尔战争;与日本建立同盟关系
亚瑟·贝尔福
Arthur Balfour
东曼彻斯特选区议员
(1848–1930)
1902年
7月11日
1905年
12月5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保守党 貝爾福統一政府(Unionist Government 1895–1905) [8]
 —
爱德华七世关系恶劣;他的内阁对是否进行自由贸易而产生分歧;推行1902年教育法令
亨利·坎貝爾-班納文爵士
Sir Henry Campbell-Bannerman
斯特灵伯勒选区议员
(1836–1908)
1905年
12月5日
1908年
4月7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自由党 坎貝爾-班納文內閣(Liberal Government 1905–1915) [8]
1906年
正式的第一任英国首相;返还奥兰治自由邦德兰士瓦的自治权;签订英俄条约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
Herbert Henry Asquith
东法夫选区议员
(1852–1928)
1908年
4月7日
1916年
12月5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自由党 第一、二、三次阿斯奎斯內閣 [8]
1910年1月1910年12月 阿斯奎斯聯合政府 乔治五世
(1910年-1936年在位)
进行福利改革;通过政府财政预算案;推进1908年退休金法令1911年国家保险法令猫捉老鼠法令、地方自治法令;任内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复活节起义
大卫·劳合·乔治
David Lloyd George
卡纳芬选区议员
(1863–1945)
1916年
12月6日
1922年
10月19日
第一財政大臣 自由党 劳合·乔治战时内阁 [44]
1918年 劳合·乔治联合政府
母语威尔士语,是第一位母语非英语的英国首相;领导英国取得一战胜利;实行选举改革法令;扩大选民范围;出席巴黎和会;代表英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给予爱尔兰南部自治领的地位。
安德鲁·博纳·劳
Andrew Bonar Law
中格拉斯哥选区议员
(1858–1923)
1922年
10月23日
1923年
5月20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保守党 博納勞內閣(Conservative Government 1922–1924) [45]
1922年
加拿大出生,首位非不列颠本土出生的英国首相;因健康原因辞职;辞职后六个月病亡。
斯坦利·鲍德温
Stanley Baldwin
比尤德利选区议员
(1867–1947)
1923年
5月23日
1924年
1月16日
第一財政大臣
财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保守党 第一次鮑德溫內閣(Conservative Government 1922–1924) [46]
 —
实施保护主义的关税政策,却未被议会通过;因不信任案而辞职。
拉姆齐·麦克唐纳
Ramsay MacDonald
亚伯拉昂选区议员
(1866–1937)
1924年
1月22日
1924年
11月4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外交及联邦事务大臣
工党 第一次麥克唐納內閣(Labour Government 1924) [47]
1923年
少数政府,第一位工党首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与德国商定战争赔款事项。
斯坦利·鲍德温
Stanley Baldwin
比尤德利选区议员
(1867–1947)
1924年
11月4日
1929年
6月5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保守党 第二次鮑德溫內閣 [48]
1924年
签订罗加诺公约非战公约;通过英国的妇女参政权;在任期间发生1926年英国大罢工
拉姆齐·麦克唐纳
Ramsay MacDonald
锡厄姆选区议员
(1866–1937)
1929年
6月5日
1935年
6月7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工党 第二次麥克唐納內閣(Labour Government 1929–1931) [49]
[50]
1929年1931年 國民工黨 第一次國民內閣(1931)
第二次國民內閣(1931–1935)
少数政府,任命了第一任女性部长;在任内发生1929年华尔街股灾。后因无法得到工党的支持被迫辞职;重组国民内阁并受到保守党和自由党的支持,随后被工党开除党籍,内阁受保守党领导。
斯坦利·鲍德温
Stanley Baldwin
比尤德利选区议员
(1867–1947)
1935年
6月7日
1937年
5月28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保守党 第三次國民內閣 [51]
1935年 爱德华八世
(1936年在位)
爱德华八世出现退位危机;开始重整军备;未能阻止意大利擴張其東非殖民地;批评德國违反凡尔赛条约
内维尔·张伯伦
Neville Chamberlain
伯明翰埃奇巴斯顿选区议员
(1869–1940)
1937年
5月28日
1940年
5月10日
第一財政大臣
下议院领袖
保守党 第四次國民內閣
张伯伦战时内阁
[8] 乔治六世
(1936年-1952年在位)
 —
对德国及意大利繼續进行绥靖政策而受批评,默許德奧合併和簽訂慕尼黑協定,任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遂辞职。
温斯顿·丘吉尔
Winston Churchill
艾坪选区议员
(1874–1965)
1940年
5月10日
1945年
7月26日
第一財政大臣
国防大臣
下议院领袖
保守党 丘吉尔战时内阁
丘吉尔看守内阁
[52]
 —
领导战时联合政府並領導英國贏得二戰;促进成立联合国。联合政府到任后建立包括保守党、自由党和无党籍人士的看守政府。输掉大选。
克莱门特·艾德礼
Clement Attlee
1950年前为赖姆豪斯选区议员
1950年后为沃尔瑟姆斯托选区议员
(1883–1967)
1945年
7月26日
1951年
10月26日
第一財政大臣
国防大臣
工党 艾德礼内阁 [53]
1945年1950年
在战后继续进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全國衛生系統;同意印度独立;英国从巴勒斯坦撤出;加入北约冷战开始;派遣英军参加朝鲜战争
温斯顿·丘吉尔爵士
Sir Winston Churchill
伍德福德选区议员
(1874–1965)
1951年
10月26日
1955年
4月7日
第一財政大臣
国防大臣
保守党 第三次丘吉尔内阁 [54]
1951年 伊丽莎白二世
(1952年-2022年在位)
任内发生茅茅起义马来西亚危机,因年邁辭職。
安东尼·艾登爵士
Sir Anthony Eden
沃里克和莱明顿选区议员
(1897–1977)
1955年
4月7日
1957年
1月10日
第一財政大臣 保守党 艾登內閣 [55]
1955年
伊莉莎白二世即位後第一個任命的首相,未能阻止埃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派军入侵埃及,导致苏伊士运河危机,因而辞职。
哈羅德·麥米倫
Harold Macmillan
布罗姆利选区议员
(1894–1986)
1957年
1月10日
1963年
10月19日
第一財政大臣 保守党 麥美倫內閣 [56]
1959年
英国首次申请加入欧洲共同体;保守党内部对是否应当加入欧洲共同体产生分歧;任期内发生诺丁山种族骚乱柏林墙建立、古巴导弹危机长刀之夜普罗富莫事件。因健康原因辞职。
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爵士
Sir Alec Douglas- Home
1963年前為休姆伯爵
其后为金罗斯和珀斯郡选区议员
(1903–1995)
1963年
10月19日
1964年
10月16日
第一財政大臣 保守党 休姆內閣 [57]
 —
拜相时是休姆伯爵;1963年10月23日,为了进入下议院,放弃了贵族身份;輸掉大選。
哈罗德·威尔逊
Harold Wilson
海顿选区议员
(1916–1995)
1964年
10月16日
1970年
6月19日
第一財政大臣
公務員事務部長
工党 第一次威爾遜內閣 [58]
1964年1966年
进行社会改革,促使堕胎同性恋合法化、改革工会、把投票權由21歲降至18歲;意外輸掉大選。
爱德华·希思
Edward Heath
贝克斯利选区议员
(1916–2005)
1970年
6月19日
1974年
3月4日
第一財政大臣
公務員事務部長
保守党 希思內閣 [59]
1970年
因工人的抗议,被迫对工厂实施三天工作周;为了削减开支,减少了对大学的拨款;任内爆发血腥星期日;1974年出現懸歭國會,在筹组联合政府失败后,宣布辞职。
哈罗德·威尔逊
Harold Wilson
海顿选区议员
(1916–1995)
1974年
3月4日
1976年
4月5日
第一財政大臣
公務員事務部長
工党 第二次威爾遜內閣 [60]
1974年2月1974年10月
1975年籍公民投票通过决议将英国留在欧洲共同体;后来以倦勤为由,宣布辞职。
詹姆斯·卡拉汉
James Callaghan
东南加的夫选区议员
(1912–2005)
1976年
4月5日
1979年
5月4日
第一財政大臣
公務員事務部長
工党 卡拉汉内阁 [61]
[62]
 —
唯一一位出任过所有四大国务大臣,即财政大臣、内务大臣、外务大臣和首相的人;曾卷入了用人唯亲的丑闻;在经济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因下议院通过不信任动议而辞职,输掉大选。
玛格丽特·撒切尔
Margaret Thatcher
芬奇利选区议员
(1925–2013)
1979年
5月4日
1990年
11月28日
第一財政大臣
公務員事務部長
保守党 第一、二、三次戴卓爾夫人內閣 [63]
[64]
1979年1983年1987年
第一位女性首相;带领英军赢得了福克蘭戰爭;任内爆发礦工大罷工事件、将许多国有化企业私有化、签订中英联合声明、經歷冷戰结束;在黨內壓力下辭職。任期長達11年,為繼18、19世紀最初幾位首相之後,近代任期最長的首相。
馬卓安
John Major
亨丁顿选区议员
(1943– )
1990年
11月28日
1997年
5月2日
第一財政大臣
公務員事務部長
保守党 第一、二次馬卓安內閣 [65]
[66]
1992年
经历199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派遣英军参加海湾战争;将英国铁路私有化;开办国家彩票。在大选中落败。
東尼·布萊爾
Tony Blair
塞奇菲尔德选区议员
(1953– )
1997年
5月2日
2007年
6月27日
第一財政大臣
公務員事務部長
工党 第一、二、三次貝理雅內閣 [67]
[68]
1997年2001年2005年
任内将香港主權移交戴安娜王妃发生车祸身亡;允许英格兰银行有更多的独立性;推行1998年人权法令1998年蘇格蘭法令;签署贝尔法斯特协议;2001年和2003年,分别支援美国出兵阿富汗伊拉克民事伴侶關係法令;在黨內壓力下辭職。
白高敦
Gordon Brown
柯科迪和考登毕斯选区议员
(1951– )
2007年
6月27日
2010年
5月11日
第一財政大臣
公務員事務部長
工党 白高敦內閣 [69]
 —
任内金融危机爆发,英国经济陷入困境;2009年6月两名内阁大臣陷入财政丑闻;2010年大選中,工党在下议院贏得席次少于保守党,在筹组联合政府失败后請辞。
戴维·卡梅伦[70]
David Cameron
威特尼选区议员
(1966– )
2010年
5月11日
2016年
7月13日
第一財政大臣
公務員事務部長
保守党 第一次卡梅伦内阁 [71]
2010年2015年 第二次卡梅伦内阁
2010年与自民党组成联合政府后上台;发生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为血腥星期日道歉、任内举行2012年伦敦奥运会、2013年使同性婚姻合法、舉行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2015年保守黨單獨執政;支持留歐的他在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通過後,宣布辭職。
文翠珊
Theresa May
梅登黑德选区议员
(1956– )
2016年
7月13日
2019年
7月24日
第一財政大臣
公務員事務部長
保守党 第一次梅伊內閣 [72]
2017年 第二次梅伊內閣
第二位女性首相;任內啟動脫離歐盟程序,但因黨內以至國會未能就脫歐方案取得任何共識,遂在黨內壓力下辭職。
鲍里斯·约翰逊[73]
Boris Johnson
阿克斯布里奇和南赖斯利普选区议员
(1964– )
2019年
7月24日
2022年
9月6日
第一財政大臣
公務員事務部長
聯盟大臣
保守党 第一次約翰遜內閣 [74]
[75]
2019年 第二次約翰遜內閣
任內英國正式脫離歐盟程序;在國內爆發新冠病毒疫情期間一度染疫垂危,經治療後順利痊癒。2022年在連串政府危機中被迫宣布辞呈。
莉兹·特拉斯
Liz Truss
西南諾福克选区议员
(1975– )
2022年
9月6日
2022年
10月25日
第一財政大臣
公務員事務部長
聯盟大臣
保守党 特拉斯内阁 [76]
 — 查爾斯三世
(2022年起在位)
英國歷史上第三位女性首相;就任首相起第三天,伊丽莎白二世駕崩,查爾斯三世登基。因財政政策引起龐大爭議而宣布辞职,成歷來任期最短(僅49天)的首相。
里希·苏纳克
Rishi Sunak
里奇蒙选区议员
(1980–)
2022年
10月25日
2024年
7月5日
第一財政大臣
公務員事務部長
聯盟大臣
保守党 蘇納克內閣 [77]
 —
查爾斯三世即位後第一個任命的首相,也是英國首位印度裔首相。
施紀賢爵士
Sir Keir Rodney Starmer
霍本和聖潘克拉斯選區議員
(1962–)
2024年
7月5日
現任 第一財政大臣
公務員事務部長
工党 施紀賢內閣 [78]
2024年

在世前任首相

[编辑]

截至2024年11月,在世的前任英国首相有8位,他们分別是(按照任期先后排名):

首相 任期 出生日期
约翰·梅杰 1990年-1997年 (1943-03-29) 1943年3月29日81歲)
托尼·布莱尔 1997年-2007年 (1953-05-06) 1953年5月6日71歲)
戈登·布朗 2007年-2010年 (1951-02-20) 1951年2月20日73歲)
戴维·卡梅伦 2010年-2016年 (1966-10-09) 1966年10月9日58歲)
文翠珊 2016年-2019年 (1956-10-01) 1956年10月1日68歲)
鲍里斯·约翰逊 2019年-2022年 (1964-06-19) 1964年6月19日60歲)
莉兹·特拉斯 2022年 (1975-07-26) 1975年7月26日49歲)
里希·苏纳克 2022年-2024年 1980年5月12日(44岁)

最近去世的前任英国首相是撒切尔夫人(任期:1979年-1990年),於2013年4月8日去世,享寿87歲。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roles. 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25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7). 
  2. ^ Prime minister. BBC News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16 October 2008 [25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3. ^ Glossary — Parliamentary Jargon Explained; Prime Minister. 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25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01). 
  4. ^ Hennessy (2001), pp. 39–40
  5. ^ 5.0 5.1 Clarke (1993), p. 266
  6. ^ Hennessy (2001), p. 39
  7. ^ 7.0 7.1 Parties and Prime Ministers. BBC News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19 May 1998 [12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8).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PMs through history. Telegraph.co.uk (London: Telegraph Media Group). 21 September 2007 [16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1). 
  9. ^ Leaders of the House; Henry Pelham. Office and Ministers. Office of the Leader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16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2). 
  10. ^ Thomas (2002), pp. 66–94
  11. ^ Thomas (2002), pp. 95–124
  12. ^ Thomas (2002), pp. 125–147
  13. ^ Thomas (2002), pp. 148–196
  14. ^ Thomas (2002), pp. 197–218
  15. ^ Clarke (1993), pp. 278–279
  16. ^ Clarke (1993), p. 281
  17. ^ Priestley (2002), p. 62
  18. ^ Priestley (2002), p. 65
  19. ^ Clarke (1993), pp. 293–294
  20. ^ Black (2006), p. 180
  21. ^ Anderson (1856), pp. 442–443
  22. ^ Black (2006), pp. 180–181
  23. ^ Clarke (1993), p. 294
  24. ^ Longford (1998), p. 63
  25. ^ Longford (1998), pp. 156–157
  26. ^ Longford (1998), p. 187
  27. ^ Longford (1998), pp. 228–231
  28. ^ Longford (1998), p. 232
  29. ^ Longford (1998), p. 246
  30. ^ Longford (1998), p. 281
  31. ^ Longford (1998), p. 282
  32. ^ Longford (1998), p. 346
  33. ^ Longford (1998), p. 351
  34. ^ Longford (1998), p. 353
  35. ^ Longford (1998), p. 357
  36. ^ Longford (1998), p. 396
  37. ^ Longford (1998), p. 433
  38. ^ Hunt, William; Poole, Reginald Lane.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England.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07: 505. 
  39. ^ Longford (1998), p. 484
  40. ^ Longford (1998), pp. 492–493
  41. ^ Longford (1998), pp. 518–519
  42. ^ Longford (1998), pp. 527–528
  43. ^ Longford (1998), pp. 533–534
  44. ^ Rose (1983), pp. 196–198
  45. ^ Rose (1983), p. 265
  46. ^ Rose (1983), p. 272
  47. ^ Rose (1983), p. 326
  48. ^ Rose (1983), p. 337
  49. ^ Rose (1983), p. 361
  50. ^ Rose (1983), pp. 373–374
  51. ^ Rose (1983), p. 398
  52. ^ Hennessy (2001), p. 179
  53. ^ Hennessy (2001), p. 147
  54. ^ Hennessy (2001), p. 178
  55. ^ Hennessy (2001), p. 207
  56. ^ Hennessy (2001), p. 248
  57. ^ Hennessy (2001), p. 272
  58. ^ Hennessy (2001), p. 286
  59. ^ Hennessy (2001), p. 331
  60. ^ Hennessy (2001), p. 357
  61. ^ Hennessy (2001), p. 376
  62. ^ Lord Callaghan of Cardiff. The Times (London: Times Newspapers Ltd). 28 March 2005 [13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01). 
  63. ^ Hennessy (2001), p. 397
  64. ^ Ballantyne, Aileen. Crowd's long cold wait for lady of the hour. The Guardian (London: Guardian and Manchester Evening News Ltd). 5 May 1979 [13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1). 
  65. ^ Hennessy (2001), p. 437
  66. ^ 'John Major? Who's he?' asks Thatcher. The Independent (Newspaper Publishing PLC). 6 August 1995 [13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1). 
  67. ^ Hennessy (2001), p. 476
  68. ^ The Blair Years: 1997-2007. Telegraph.co.uk (London: Telegraph Media Group). 28 June 2007 [13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9). 
  69. ^ Summers, Deborah; Mulholland, Hélène. Brown declared prime minister. guardian.co.uk. London: Guardian News & Media. 2007-06-27 [2008-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6). 
  70. ^ 英官員中文譯名 重視優雅得體. 明報加東網. [2016-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18). 不過,現首相卡梅倫因當年在野多時,本地傳媒慣用此稱,他主政後並沒採用總領館新提供的譯名甘民樂,而總領館最後亦改回使用卡梅倫。 
  71. ^ BBC News - David Cameron is UK's new prime minister. news.bbc.co.uk (BBC). [2010-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3). 
  72. ^ 卡梅倫決定周三辭職由文翠珊接任首相. 商業電台. 2016年7月11日 [2016年7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7月5日). (繁體中文)
  73. ^ 英國新首相約翰遜擺出破釜沉舟姿態 推出全面「脫歐」內閣. BBC. BBC. [2019-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6). 
  74. ^ 英國新首相約翰遜擺出破釜沉舟姿態 推出全面「脫歐」內閣. BBC News 中文. 2019-07-24 [2022-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75. ^ Amos, Owen. Boris Johnson resigns: Five things that led to the PM's downfall. BBC News (BBC). 2022-07-07 [2022-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7). 
  76. ^ 英國保守黨新黨魁特拉斯出任首相 「鐵娘子」第二對中國態度強硬. BBC News 中文. 2022-09-05 [2022-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77. ^ Slawson, Nicola. First Thing: Rishi Sunak becomes UK’s PM after meeting the king. The Guardian. 2022-10-25 [2024-07-19]. ISSN 0261-3077 (英国英语). 
  78. ^ Jason. 施紀賢拜相:「改變始於當下」. 棱角媒體. 2024-07-05 [2024-07-19] (中文(香港)). 

来源

[编辑]
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