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福
谢家福(1847年—1897年),榜名家树,字绥之(一字锐止),号望炊、望炊楼主人、锐庵、桃园主人等[1],吴县桃花坞人,苏州生员出身,晚清实业家、慈善家,洋务运动人物。
生平
[编辑]谢家福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出生于苏州城内桃花坞,家境殷实,父亲谢元庆(字蕙庭)是一名中医,也是当地知名的慈善家。谢家福自幼接受儒家传统教育,但是在他六岁时太平天国占领南京,江南科举连停12年,十四岁时太平军占领苏州,父子被太平军俘虏,二人侥幸逃出,父亲死于逃亡途中,年仅15岁的谢家福随祖母漂泊上海,靠祖母做针线为生。太平天国之乱平定后,作为医术传家的地方望族之后,官府请谢家福协理阊门地区的善后[2]。在仕途上,谢家福顺利成为吴县庠生,同治七年(1868年)补苏州府学博士子弟生,时年21岁。同治八年(1869年)入职江苏舆图局,董理江北舆图,后来负责分校各国舆图,从此开始学习外语。同治十年(1871年),入学江南制造局下属上海广方言馆,当时广方言馆的录取年龄在20岁以下,但因为读书人皆以科举为正途,广方言馆往往招不满人,谢家福才得以超龄入学。[3]谢家福在广方言馆从教于金楷理,毕业后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从事翻译工作,亲自赴各沿海、沿江各险要考察,留下不少有关海防的书籍。[4]
清朝光绪元年至四年(1875年-1878年)间全国性的丁戊奇荒给谢家福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清政府救灾不力,灾区救济反而由外国教会和驻华官员承担。朋友都劝谢家福募款便可、不必亲往,他认为外国人可以到中国的土地赈灾,中国人怎么能不到中国自己的地方赈灾,中国人不应该在本国的社会救济和慈善公益上落后于外国人,由此成为了最早跨越省区组织全国民间慈善事业的中国人,他所在的苏州桃花坞、上海电政总局也在后来成为民间义赈灾济的组织中心。光绪二年(1876年)苏州、苏北同时发生饥荒,谢家福不仅组织本地救灾工作,还收留了流落苏州的江北难民。光绪三年(1877年),谢家福原本只是到江苏省内的苏北赈灾,听闻“耶稣教(新教)之洋人慕惟廉、倪惟思、李提摩太及烟台领事哲美生等在东(山东)赈济灾民”,回到苏州之后“深惧敌国沽恩,异端借肆,不能无动于衷,顾以才微力薄,莫可挽回”,灾民“几乎知有洋教,不知有中国矣”,并且认为长此以往“民心外属,异教横恣”[5],出于强烈的爱国心,他再度筹款北上,在山东灾区创设义塾和留孩所。光绪四年(1878年)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直隶旱灾,谢家福劝募筹款银钞二百余万两,亲赴河南灾区赈灾。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去世之前,各地大小灾荒几乎无役不与,光绪帝为此七次嘉奖,并恩准建“乐善好施”牌坊。[3][6][7]
在光绪初年的洋务运动中,谢家福意识到电报对于协调统筹各地救灾的重要性,极力支持盛宣怀开办电报,是中国电报事业的先驱之一。李鸿章在直隶总督任上曾多次征召谢家福北上直隶,但谢家福以孝顺家母为由推脱,后来李鸿章请他出任招商局会办也遭到拒绝。光绪六年(1880年)李鸿章奏请开设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路,以天津为电报总局,苏州、上海也设分局,光绪七年(1881年)谢家福以国子监学正议叙知府衔[1]先后主政上海、苏州两地电报分局,后来成为上海电报局的四大商董之一。[8][9]光绪十年(1884年)浙江、福建、江苏电报线路完工后上海电报分局升电政总局,谢家福升任总局总办,各地负责人几乎都是地方义赈领袖,以电报为纽带江南慈善事业开始走向联合,并在后来利用电报统筹光绪九年(1883年)山东大水、光绪十三年(1887年)黄河决口等赈灾事项[6]。谢家福自己则在不久后母丧丁忧,原本李鸿章上奏以直隶知县补用夺情,谢家福在直隶时亲身经历了朝野内外关于兴办电报的毁谤,乃至于他提交技术建议都被驳回,以“每每格于时议”、“未能见施行”回击空谈的官吏,愤而辞职回乡。[3][6][10]
回乡后,重修私家园林五亩园,创办儒孤学舍,免费收容并教授孤儿西学,后来在儒孤学舍的基础上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创办苏州电报传习所。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谢家福主动写信给李鸿章,承诺筹款三千万用于购买战舰和炮弹,并且愿意辞去一切职务专务于军事参谋,但李鸿章未有回应,年底谢家福便开始重病。甲午战败之后,谢家福虽然重病在身,却仍然关注时务、发表议论,并响应盛宣怀倡议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三月开始筹建桃花坞中西学堂,九月九日重阳节谢家福病情恶化、咳血,但在十月招生时候仍坚持到场,十一月初一弥留之际仍口授遗嘱,仍不忘学校事务,是日离世。儒孤、中西成为苏州电报传习所的基础班和进阶班,苏州电报传习所每年定向向苏州电报分局输送人才,成为了晚清培养电报人才的三大基地。[3][10][11]
光绪十八年(1892年),謝家福將《靖康稗史》七种的抄本贈送給杭州府藏书家丁丙;丁丙將其收藏在八千卷楼。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李峰; 汤钰林. 苏州历代人物大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6: 954. ISBN 978-7-5326-4718-7.
- ^ 星华. 桃花坞五亩园,苏州电信人才的启蒙地. 苏州广播电视报. 2021-08-20.
- ^ 3.0 3.1 3.2 3.3 胡伯诚. 桃花坞人物春秋. 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2: 171–181. ISBN 7-5474-0362-X.
- ^ 苏州市博物馆图书馆. 序言. 苏州博物馆 (编). 谢家福书信集.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010-4132-9.
- ^ 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3: 206–227. ISBN 7-5528-0208-1.
- ^ 6.0 6.1 6.2 靳环宇. 谢家福与晚清义赈制度的创立. 西部学刊. 2013, (3).
- ^ 李婷. 革新派、慈善家、文人三位一体的谢家福. 姑苏晚报. 2012-04-10 [2023-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5).
- ^ 刚苗苗. 论晚清时期谢家福对中国电信事业的贡献.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4 (2).
- ^ 柯继承. 我国电报事业的开拓者:谢家福. 苏州杂志. 2002, (3).
- ^ 10.0 10.1 柯继承; 吴培源. 苏州电报传习所创办人谢家福传略. 《苏州史志资料选辑》编辑部 (编). 苏州史志资料选辑 第6辑. 1986: 129–133.
- ^ 桃坞存史谢家福. 苏州日报. 2013-05-17 [2023-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5).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 《清史稿·卷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