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曲
谣曲(英語:Ballad),又译民歌、民谣、歌谣、敘事曲等,是一種詩歌形式,通常是與音樂結合的敘事。民謠源自中世紀的法國香頌詩歌(chanson balladée)或敘事曲(ballade),最初是一種舞曲,結合了抒情(情緒化,情感)、史詩(故事)和戲劇(對話)的特徵。它的名字來自意大利語ballare(舞蹈),表明它起源於義大利-普羅旺斯。浪漫民謠是指13至14世紀出現在丹麥和蘇格蘭的民歌。從中世紀晚期到19世紀,民謠是英國和愛爾蘭流行詩歌和歌曲的特徵之一。它們在歐洲被廣泛使用,後來在澳大利亞、北非、北美和南美被使用。民謠通常是 13 行 ABABBCBC 形式,由押韻詩句的對聯(兩行)組成,每行 14 個音節。另一種常見的形式是 ABAB 或 ABCB 重複,八和六音節線交替出現。
從18世紀起,詩人和作曲家經常使用這種形式來創作抒情民謠。例子包括19世紀時波蘭的Adam Mickiewicz創作的“ Pani Twardowska ”和“ Świtezianka ”。在19世紀後期,該術語具有流行情歌的緩慢形式的含義,通常用於任何情歌,尤其是流行音樂的感傷民謠,儘管該術語也與風格化的講故事的歌曲或詩歌,特別是用作其他媒體(如電影)的標題時。[1][2]
從19世紀開始,敘事曲這個詞彙漸漸獨立成為一種樂曲的形式,從原來主要是聲樂演變為器樂的敘事曲,蕭邦首創鋼琴敘事曲,並創作了四首,後來布拉姆斯、李斯特和葛利格等也都創作過鋼琴敘事曲。
參考資料
[编辑]- ^ 【♫|聽音樂】芭樂(Ballad),不只是芭樂!聽歌謠樂趣多──童歌、民謠及其他. OKAPI閱讀生活誌. [2021-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9) (中文(臺灣)).
- ^ Ballad - 敘事歌;敘事曲;民歌. terms.naer.edu.tw. [2021-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