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永鎬
邱永鎬 | |||||||||||||||
---|---|---|---|---|---|---|---|---|---|---|---|---|---|---|---|
國家 | 清朝 | ||||||||||||||
出生 | 康熙七年元月二十八日(1668年) 廣東省潮州府鎮平縣白泥湖 | ||||||||||||||
逝世 | 乾隆七年十月(1742年) 福建省鳳山縣港西里火燒庄(今台灣屏東縣長治鄉長興村) | ||||||||||||||
谥号 | 英訓 | ||||||||||||||
墳墓 | 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茶子坪 | ||||||||||||||
祠廟 | 臺灣邱永鎬祠 | ||||||||||||||
| |||||||||||||||
邱永鎬(1668年—1742年),廣東省潮州府鎮平縣白泥湖(今日梅州市蕉嶺縣)客家人,後隨軍來臺。是清代屏東平原長治鄉一帶的開拓者,墾荒築圳,朱一貴事件及吳福生事件亦參與平亂,為六堆的重要人物之一。邱氏家族對當地貢獻良多,後代於臺灣綿延千餘人[1]。今日長治鄉長興村留有邱永鎬祠、邱永鎬圳等處以茲紀念。
生平
[编辑]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邱永鎬二十九歲時,隨戎伍隻身來臺,落腳台南。初於府城三郊行擔任夥計,略能讀寫文字,會打算盤,加之聰明伶俐,頗得器重[2]。後被派來阿猴(現今屏東縣)發展業務。當時屏東附近仍是一片荒蕪的地方,居民不多,批發事業很難經營,邱永鎬乃在考察後回報,並決定前來屏東地區墾荒[3]。三郊行業主盧、林、李三姓提供資金,於康熙三十八年(西元 1699 年),以該筆資金向馬卡道族阿猴社購買土地。邱氏於是返回原鄉,召募鎮平(今蕉嶺縣)、程鄉(今梅縣)一帶邱、胡、廖、黃、李、羅等姓數十人,及其妻黃氏及子仁山、義山等來臺墾殖[4]。
邱永鎬等人最初的墾殖據點係「香櫞樹下」(後之香揚腳庄地區),於此搭建租館,提供墾民居住。隨後因為租館被風雨吹倒,眾人乃沿溪北上約三公里,墾成長興庄[5](當時稱做火燒庄)。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起,邱永鎬率墾民引隘寮溪水源由大坑闕﹝今內埔鄉水門村﹞開鑿圳溝至竹葉林莊,並其四子邱智山,孫邱俊萬以此為根基繼續開鑿了大湖圳、火燒圳,當時可灌溉良田六七百甲[6]。其時族弟邱永月於新東勢庄(今內埔鄉)開墾,無埤圳之有,乃向邱永鎬協商,邱氏慨然允諾,以五分之二水量轉讓,今日稱為永月圳(又名新東勢圳)[7]。
康熙六十年(1721年),爆發朱一貴事件,下淡水地區客家人決定助官滅賊,分成六營,長治屬於前營,由邱家長子邱仁山、古蘭伯統領。事件過後改營為堆,為六堆之由來。雍正十年(1732年)有吳福生事件,邱氏一家與黃登伯等人率隊鎮守巴六焦(今九如鄉)與阿猴社(今屏東市)[8],並因功賞授千總[9]。
邱永鎬身為墾區管事,修築埤圳,維持治安,調解墾租紛爭,成為地方領導的角色。其族持續地維持其在地域社會中的影響力,為當地望族。邱永鎬子孫滿堂,於乾隆七年(1742年)十月逝世,歸葬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茶子坪,享壽七十五。
家族
[编辑]- 父親邱自任,字登峻;母黃孺人。生二子一女,長子邱永鎬、二子邱永鈵,女嫁予竹葉林庄墾戶,鎮平縣栗子崗山下莊古蘭伯[10],胞弟後遷江西[10]。妻黃氏及徐氏,有六子,仁山、義山為大陸所生,禮山、智山、信山、忠山在台灣出生。孫為萬字輩,有邱家「六山十八萬」之稱。
- 長子邱仁山(1690-1728),又名若瞻,康熙60年(1721)立軍功,賞正六品武官。外委守備,雍正初年,長興庄第二任管事[11]。雍正6年(1728),率眾赴大坑闕疏濬竹葉林圳,遭生番殺害殞命。
- 次子邱義山,又名廷偉,同五子邱信山,在吳福生事件之役立功,功加義民。
- 四子邱智山(1705-?),雍正6年始為長興庄第三任管事,勤於農田水利,引隘寮溪、番仔寮溪、巴六溪溪水至竹葉林庄,今稱「舊德協圳」。又於德協庄口開鑿四路水圳至長治鄉西邊全區。乾隆四十年(1776)[12],另說乾隆四年(1739)或乾隆四十四年(1779)[13],於除夕因佃農作田缺水,漏夜往大坑闕巡視水路,亦遭出草身亡。諡勷睦,初葬於瑪家,後遷葬至營盤埔。[14]
- 六子邱忠山(1709-1776),另名邱肇揚,乾隆8年(1743)台灣府儒學庠生、例貢生,長興庄第四任管事、控告參將[11]。乾隆24年(1759),舊圳遭洪水沖圯,邱忠山向阿猴社頭目、番仔寮庄民等購地築新圳。其派下最後回歸中國大陸原鄉[15]。
- 孫邱俊萬(1736-1799),字秀,號升齋,為四子智山房下長子。乾隆25年(1760)台灣府儒學庠生,歲貢生,長興庄第五任管事、前堆總理、乾隆53年(1788)賞正六品文官。
- 火燒庄戰役之六堆大總理邱鳳揚(1830-1898)為三子禮山房派下後人,前麟洛庄庄長邱維藩(1859-1922)則為四子智山房派下後人[16]。
參考文獻
[编辑]- ^ 《長治鄉志》第九章,1990,p.225
- ^ 劉盛興,《六堆鄉土人物志》,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p.136
- ^ 鍾壬壽,《六堆客家鄉土誌》,頁 190。
- ^ 《長治鄉志》第一章,1990, p.23。
- ^ 李雲英, 《先鋒堆的拓墾與發展之研究》, 屏東教育大學, 2013, 頁57
- ^ 《長治鄉志》第一章,1990, p.24
- ^ 《長治鄉志》第一章,1990,p.27
- ^ 《長治鄉志》第一章,1990,p.26
- ^ 劉盛興,《六堆鄉土人物誌》,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p.135
- ^ 10.0 10.1 《長治鄉志》頁225, 1990
- ^ 11.0 11.1 利天龍, 《屏東縣前堆地域的社會空間結構與變遷》,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頁111
- ^ 《尋根:淺談清代屏東長治客家族群的遷徙與發展》. [2021-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 ^ 利天龍, 《屏東縣前堆地域的社會空間結構與變遷》,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頁144
- ^ 《長治鄉志》, 頁227
- ^ 《長治鄉志》, 頁226
- ^ 清代臺灣南路客家文獻紀略 ──六堆之《臺南東粵義民誌》與《六堆忠義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