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賢院

集賢院,又名集賢書院集賢殿書院,中國古代收藏典籍之所。

集賢院與漢、隋、唐諸朝以來的天祿閣文德殿文林館麟趾殿觀文殿等一脈相傳。唐朝開元十三年(725年)四月,詔改麗正書院為集賢院[1],有學士、直學士、侍講學士等十八人,集賢院成為唐朝最大的圖書典藏機構,兼有修撰、侍讀之功能[2]

宋朝創立史館、昭文館、集賢書院,合稱“三館”,賜名崇文院端拱元年(988年)建有秘閣,專收善本。元朝圖籍歸秘書監,雖仍有集賢院,秩從二品[3],但已不再是宮廷文人的活動中心。明清兩朝則徒有集賢院之名,清朝中葉以後,米萬鍾寓所勺園舊址改為集賢院[4]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英法侵略军占领圆明园前,集贤院一度是囚禁英法俘虏的地方,後與圓明園同毀於大火。

參考書目

[编辑]
  • 劉健明,〈論唐玄宗時期的集賢院〉,黃約瑟、劉健明合編《隋唐史論集》

注釋

[编辑]
  1. ^ 陈秉才. 集贤院.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三版·网络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2-01-20 [2022-05-27]. 
  2. ^ 新唐书·百官志二》:“集贤殿院。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刊辑经籍。凡图书遗逸、贤才隐滞,则承旨以求之。谋虑可施于时,著述可行于世者,考其学术以闻。”
  3. ^ 元史·百官志三》“集贤院,秩从二品。掌提调学校、征求隐逸、召集贤良,凡国子监、玄门道教、阴阳祭祀、占卜祭遁之事,悉隶焉。国初,集贤与翰林国史院同一官署。至元二十二年,分置两院,置大学士三员、学士一员、直学士二员、典簿一员、吏属士人。 ”
  4. ^ 嘯亭雜錄》:“京師西北隅近海淀,有勺園,為明末米萬鍾所造,結構幽雅,今改集賢院,為六曹卿貳寓直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