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位於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時,「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上共有480個項目[1];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上共有20個項目[2]

文化遺產一般分為 “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属于“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有形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而“无形文化遗产”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简而言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实物的,是无形的,与传统意义上的“有形文化遗产”不同。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1][3]

[编辑]

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公約》)的規定,各締約國(地區)應在社區、群體和相關非政府組織的參與下,確認和確定境內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編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作為保護的基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2006年《公約》生效後,隨即籌劃進行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以蒐集研究數據,並用以編製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2008年,港府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非遺諮委會),督導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工作。2009年8月,委聘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研究中心)進行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

2009年9月28日,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表示,港府已向國家申請將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遊涌大坑舞火龍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是次申報的4個項目,皆屬於《公約》所界定的「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類別[4]。2011年6月3日,曾德成表示很高興得悉這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功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

歷經3年多的時間作廣泛研究、實地考察和深入討論,整項普查工作於2013年年中完成。研究中心並且在接近800個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個案中,推薦了一份包含477個主及次項目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議清單。

2013年7月10日至11月9日,港府展開為期4個月的公眾諮詢以了解社會各界的意見。期間,政府除收到十八區區議會鄉議局的意見外,還收到多份由市民和團體提交的書面意見。非遺諮委會參考了公眾意見後,將建議清單項目由477個增至480個。該份建議清單最後獲政府確認,並於2014年6月公布為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

[编辑]

2017年8月14日,香港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公佈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它為政府提供參考依據,並為那些具高度文化價值和急需保存的項目,在需採取保護措施時訂立保護緩急次序。這份名錄涵蓋了4大類別,包括表演藝術、節慶活動、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及傳統手工藝,合共20個項目,其中有10個本地項目:

同時已被列入更高門檻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它們自動成為香港代表作名錄項目[2]

其中,粵劇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一項世界級非遺項目[2][5]

參見

[编辑]

參考來源

[编辑]
  1. ^ 1.0 1.1 非物質文化遺產 - 清單. 香港文化博物館. 2014-10-09 [2015-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2.0 2.1 2.2 2.3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2018-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2018-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4.0 4.1 香港首次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香港政府新聞網. 2011-06-03 [2013-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粵劇列為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政府新闻网. 2009年10月2日(星期五) [2015-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