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西莫·莫拉蒂

馬西莫·莫拉蒂
Massimo Moratti
马西莫·莫拉蒂
出生 (1945-05-16) 1945年5月16日79歲)
義大利博斯科基耶薩諾瓦
国籍 義大利
职业商人
知名于萨拉斯石油公司英语Saras S.p.A.主席
國際米蘭前主席
净资产15億美元(至2022年7月)[1]
配偶Emilia Bossi (m.1971)
儿女5名 (包括Angelomario,Giovanni)


马西莫·莫拉蒂Massimo Moratti,1945年5月16日),意大利人,乃一名石油大亨,是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国际米蘭的榮譽主席。

生平

[编辑]

家族

[编辑]

馬西莫·莫拉蒂出身於一個石油家族。其父安傑洛·莫拉蒂英语Angelo Moratti早在五十年代,就在意大利撒丁島卡利亞里修建煉油廠;由中東購買原油,運到提煉廠加工,主要市場乃歐洲各國。安傑洛·莫拉蒂有六個孩子:長子詹馬可(Gianmarco)、幼子馬西莫(Massimo)、3個女兒阿德里亞娜(Adriana)、貝蒂(Bedy)、姣婭(Gioia)、養子納塔利諾(Natalino)。

1981年安傑洛·莫拉蒂去世,長子詹馬可將家族企業萨拉斯石油公司英语Saras S.p.A.進一步壯大,成為一個業務多樣化的國際企業。馬西莫和其他兄弟姐妹都是在坐享其成。

莫拉蒂家族本身已擁有國際米蘭,其父安傑洛·莫拉蒂早在五十年代起擔任球會主席。安傑洛·莫拉蒂擔任主席的國際米蘭贏下2次冠軍杯、2次洲際杯、3次意甲冠軍,譜寫了「大國際米蘭時代」(Grande Inter)的輝煌。

背景

[编辑]

馬西莫·莫拉蒂生平常予人慷慨友善的印象,他喜愛藝術、時尚,但向來被評對商業經營一竅不通。早於1968年,安傑洛·莫拉蒂已趁國際米蘭如日中天之際把球會放盤出售,並向家人留下一條家訓:「莫拉蒂家族不要再拋頭露面。」 不過馬西莫卻酷愛足球,尤其是一直都有意把國際米蘭購回。最後1995年馬西莫·莫拉蒂終於成功購回國際米蘭。

馬西莫·莫拉蒂上台後,憑著其家族生意所得資金,以「大花筒」手法,先後收購多位世界級球員。較著名的有:以3050萬歐元收購前世界足球先生罗纳尔多、5000萬歐元收購意大利射手克里斯蒂安·维耶里、2300萬歐元收購世界著名後衛法比奥·卡纳瓦罗、超過2000萬歐元收購阿根廷射手克雷斯波等。其他世界級球星亦一度在他收購名單,但因種種原因未能落實,包括當時效力佛罗伦萨的阿根廷射手加布里埃尔·巴蒂斯图塔 (及後於職業生涯晚年加盟)、前任主教練,當時效力桑普多利亚曼奇尼、意大利國腳後衛亚历山德罗·内斯塔、法國後衛利利安·图拉姆等。

星級球員眾多,只是成績一直都欠奉,最差一次乃1998-99年聯賽只排第七,失去參加歐洲賽事資格;而最佳成績也只是1998年擊敗拉齐奥奪得欧洲联盟杯。馬西莫慷慨投資的唯一貢獻,則是讓國際米蘭在沒有成績下,贏得了巨大的人氣。

隨後各間意大利球會都被揭發財政不健全,其中國際米蘭被指每年虧損約十億美金,甚至球員的薪金更由莫拉蒂私人支付。不善營商的評價又隨之而起。結果2004年他辭退國際米蘭的主席職位。直到2006年11月8日,国际米兰董事局投票任命马西莫·莫拉蒂重新接任主席职务以接替于同年去世的国米前主席法切蒂

在2006年夏天電話門事件曝光之後,隨著尤文圖斯和AC米蘭等隊的受罰,國際米蘭被判定獲得05-06賽季的冠軍。而在尤文圖斯降級的06-07賽季,國際米蘭以創記錄的97分和17場連勝的成績獲得了連續第二個聯賽冠軍。

莫拉蒂在後來一定程度上開始收斂大手大腳花錢的做法,并在2009-2010賽季有了低價引進斯內德盧西奧以及用伊布拉希莫维奇交換埃托奧且巴薩另倒貼4600萬的巧妙交易。國際米蘭在該賽季也重新奪得了闊別45年的歐洲冠軍聯賽冠軍,并成為了意大利足球歷史上第一個獲得三冠王的俱樂部隊。

2013年10月,莫拉蒂把手中70%國際米蘭股份售予印尼富商托希爾英语Erick Thohir,對方也從此繼任國際米蘭主席職位,莫拉蒂則獲封為國際米蘭榮譽主席,繼續在俱樂部佔一重要席位。

佚聞

[编辑]
  • 马西莫有2儿3女,依次是切莱斯特(Maria Celeste)、安杰洛·马里奥(Angelomario)、卡尔洛塔、乔瓦尼(Giovanni)、马莉娅(Maria),其中第2和第4个是儿子。安杰洛·马里奥习惯被称作“毛”,已在连锁店等行业有了一些成就。国际米兰主席法切蒂去世后,马西莫重返主席位置,同时也让“毛”准备好出任俱乐部常务副主席,以便未来接替自己的位置。
  • 有趣的是,詹马可的太太莱蒂西娅英语Letizia Moratti贝鲁斯科尼右翼政党的重要同盟者,马西莫的太太米莉则是坚定的左翼绿党成员。2006年,两人甚至来了一次米兰市长竞选德比,莱蒂西亚以显著优势获胜。
  1. ^ Massimo Moratti. Forbes. [23 Jul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