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2导弹

霹雳-2
PL-2
类型空对空导弹
原产地 中国
使用方中国空军
基本规格
重量85公斤
长度2830毫米
直径127毫米
弹头量9公斤

发动机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
翼展530毫米
作战范围霹雳-2、2A:7.6公里
霹雳-2B:10公里
速度高空2.5马赫、海平面1.6马赫

霹雳-2导弹中国的一种近程空对空导弹,仿制自由苏联引进的K-13导弹,并在1980年前后根据美制AIM-9E逆向研究改进并迭代为霹雳2乙型导弹。现已退役。

发展历史

[编辑]

K—13导弹引进

[编辑]

1961年3月30日,中苏双方在莫斯科签订合同,苏联颁发米格-21F-13战斗机R-11F-300涡轮喷气发动机K-13空对空导弹的生产许可证给中国政府。1962年,苏联向向中国提供了K—13导弹的技术资料和样品。1964年11月,中国开始进行仿制,并将其命名为“霹雳-2”,为霹雳导弹系列的第二种型号。

霹雳2型导弹分为6个舱段: 红外自动引导头、舵机舱及触发引信、非触发引信、战斗部、火箭发动机和尾翼。 导弹共有零件1075种,其中765种由012基地的202厂生产,其余部分为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四工业机械部旗下所属单位共同研制。

位于南郑县小南海镇的南峰机械厂(202厂)旧址,已经完全废弃。曾承担霹雳二型导弹的生产任务

导弹最初由西安844厂和248厂制造,1964年转由株洲331厂生产,1970年11月,012基地202厂在331厂协助下试制[1]

1967年3月至7月,导弹进行了定型试验,共发射了19发导弹。但研制中设计性能存在问题,导弹引信早炸由于当时技术实力,一直未能完全解决。

1972年7月5-7月10日,霹雳-2导弹工艺定型会议在北京召开,由空军司令部、空军后勤部、第三机械部共同主持,202南峰厂、012办事处等17个单位35人参会,对霹雳2导弹战术、技术性能和批量生产准备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同意工艺定型,投入批量生产[2]

1972年9月2日,三机部批复202厂霹雳2号导弹出厂价格,实弹5万元/枚,模拟弹1.5万元。同年12月26日,霹雳2号导弹获得批量生产的许可。

1983年停产,共计交付2950发[1]

霹雳-2乙型导弹

[编辑]

霹雳2型导弹在靶场测试和军队服役中,暴露出了抗干扰能力差(太阳等红外源),红外引信早炸等问题。1976年、1977年两次靶场试射均不顺利,造成1977年生产的导弹部分返厂,空军对于产品质量和性能不满意,迫切希望更新霹雳2型导弹。

1977年,中国获得两枚美制AIM-9E空空导弹,第三机械部决定在洛阳612所进行分解测试,分析后发现,9E改动了引导头,性能比霹雳2导弹有很大提升。于此同时,在对于AIM-9E导弹的逆向研究中,发现与霹雳2型导弹有一定继承性,60%零件相同,1447项元器件有1370项可以利用已有零部件。不同部分的零件中,关键性部件有14项,重大改进在引导头上。1978年2月,三机部转发了国务院、国防工办、解放军总参谋部的批复,确定以202厂为主,吸收331厂、222厂、612所及部外部分单位参与研制改进型导弹。

1980年3月,202厂完成20发改进型导弹,4月送至空军第一基地进行靶场测试,发射5发控制舱全部正常,发射引信10发,有2发早炸,经过又一轮改进,重新研制后8月重新测试,9发引信全部正常,靶弹考核成功。

1981年4月至6月,导弹通过了“定型试验大纲”规定的所有项目考核,11月16日-19日由空军司令部科研部和三机部导弹局主持,在202厂召开了改进型空空导弹设计定型技术鉴定会,12月9日航定委发出(1981年)航定字第46号文件,正式批准霹雳2改进型导弹设计定型,同意转入小批量生产,并正式命名为“霹雳2乙”型空空导弹。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基本接近于美制AIM-9E实物水平。

1982年,霹雳2乙型导弹生产153发,同年2台通用地测车也一并交付。

评价

[编辑]

由于苏联K-13导弹仿制自美国的AIM-9“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因此AIM-9、K-13、霹雳-2型三种导弹均十分相似。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和模块化舱段结构,由导引头舱、舵机舱、战斗部舱、光学引信舱和发动机舱共5部分组成。导弹采用红外被动搜寻制导,载机发射导弹后即可退出攻击,不再跟踪目标。但由于导弹本身的机动性、抗干扰能力较差,载机只能从敌机后方发动攻击,不能满足现代空战的需要。

参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朱中和、陆鑫、姜学铭、钱汉皋等. 012基地史-pl-2导弹简介. 012基地史编辑办公室. 1987. 
  2. ^ 《202厂霹雳2号空空导弹工艺定型会议纪要》,中央军委国防工办、三机部、空军联合通知转发,1972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