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上沅

余上沅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897年10月4日
 大清湖北省沙市
逝世1970年4月30日(1970歲—04—30)(72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配偶陈衡粹
儿女余安东(子)
职业中国戏剧作家、教育家、理论家
知名于国剧运动

余上沅(1897年10月4日—1970年4月30日),曾用笔名陈时[1],生于湖北沙市,中国戏剧教育家、理论家。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留美学习戏剧学,1935年任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病逝于上海。

1955年因潘汉年杨帆事件牵连,余上沅被关押一年。杨帆(石蕴华)曾是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教师,中共建政后任上海市公安局长。

余上沅是吴祖光的表姑父。妻子为陈衡粹(陈衡哲之妹)。

生平

[编辑]

家庭和教育背景

[编辑]

余上沅生于1897年10月4日,从小就喜欢戏剧。余的家庭并不富裕,他的父亲是一家服装店的售货员。7岁时,他在一所由室友开办的老式私立学校学习。他12岁时辍学,去一家布店当学徒。15岁的余就读于武昌。毕业后,他进入该校本科,主修文科,被胡适陈独秀赞赏。后调到北京大学英语系,学习西方文学。

1920年,余上沅在北京大学英语系任教。从1921年到1924年,余积极参加了新文化运动并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他在晨报副镌上发表了几篇有关戏剧的文章。1923年,他获得政府的一半奖学金进入卡耐基大学深造,然后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戏剧文学和艺术。

工作经验

[编辑]

1925年回到中国,后加入北京的“中国戏剧俱乐部”。在北京美专(现北京艺术学院)开设了戏剧系。此外,他还教授现代戏剧艺术、舞台设计和表演等科目。他还导演了几部戏剧,例如《兵变》。1926年秋,余应光华大学暨南大学之邀担任大学教授。同时,他和徐志摩一起创办了一家名为《新月》的书店,担任编辑和书店经理。

1928年冬,被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今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聘为秘书。曾任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闲暇时组织北平小剧场演出。

1935年,同梅兰芳苏联参观演出,又去欧洲国家学习戏剧教育。1935年,国立戏剧学校南京成立,他被聘为学校委员兼校长。

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余把学校迁到重庆长沙等地,组织学生做宣传工作。

作品与成就

[编辑]

代表作品

[编辑]

1926年秋,余上沅翻译出版了一些外国戏剧,例如《长生诀》和《可钦佩的克莱敦》,还收集戏剧论文,编纂论著《国家歌剧运动》;从1928年冬到1935年,执导《茶花女》等著名的戏剧。在此期间,余被聘为学校委员兼国家戏剧学校校长,他执导了莎士比亚著名的戏剧《威尼斯商人》。

余一贯坚持蔡元培的治校理念,率先编写了《表演艺术教学大纲》、《导演艺术教学大纲》和《舞台设计提高》等新式教科书。1959年,余撰写了多篇演讲,如《西方戏剧理论批判》、《戏剧导论》等,还翻译贝克的其他著名戏剧作品。1959年,他开始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在此期间,他写了几篇文章,例如《西方戏剧理论批评》和《戏剧概论》。

其它贡献

[编辑]

余上沅曾与闻一多等人一同发起“国剧运动”,这为后来中国戏剧艺术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1924年夏,余上元与志同道合的闻一多熊佛西等人相识,共同商讨戏剧艺术。不久之后,闻一多熊佛西共同编辑了一部独幕剧,然后和余一起组织了《牛郎织女》的演出。1924年冬天,剑桥校友会发起创作并演出戏剧《此恨绵绵》,它是根据中国古典戏剧《长生殿》改编的。戏剧结束的那天,包括余上沅、闻一多、赵太侔张嘉铸在内的四位主要导演聚集在余上元公寓的壁炉旁,总结这场演出的利弊。在这次讨论中,四人提到了“民族歌剧运动”。为了开展“民族歌剧运动”,余上沅等人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他们去纽约剧院学习剧院的建筑知识。经过两个月的调查、审议和修改,他们起草了《北京艺术剧院节目大纲》。在大纲中,他们设想在剧院修建北平艺术剧院演员学校、图书馆和博物馆。此外,他们还想创办“木偶杂志”,计划增加用于择生出国学习戏剧艺术的补助金。

余、闻二人又计划出版两本名为《雕虫》和《河图》的出版物,以聚焦戏剧方面。消息传开后,二人不断收到捐款。因为《此恨绵绵》的演出大获成功,余上沅等人在美籍华人中的声誉大大提高。剑桥中国学生会也受到了赞扬,1925年春,他们创作和表演了一部戏剧《琵琶记》,并邀请余上沅和赵太侔指导排练。3月28日,《琵琶记》在美国波士顿科普利剧院(Boston Copley Theater)上演,再次获得成功。剧中的中式服装向美国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并引起强烈反响。当地报纸《基督科学箴言报》报道了此事。1925年夏,余等人相继回国。

后来,他们成立了北平艺术学院戏剧系,又成立“剧刊”专栏在《晨报副镌》中讨论国剧,创办《新月》在上海宣传“国剧运动”,并赞助北平的其他剧院培养了诸如白杨等杰出的表演艺术家。

评价

[编辑]

余上沅国剧的核心理论是崇尚写意。在国剧的文本中,他对此做了更具体的解释。他认为,首先,民族歌剧应该是一门纯粹的艺术,它已经在绘画、雕塑、书法和中国传统戏剧中得到了体现。简而言之,所有的中国艺术都是印象派的、非模拟的、强有力的和有节奏感的。

作为民族戏剧运动的骨干,余上沅、赵太侔熊佛西都不遗余力地支持民族戏剧运动,并撰写了代表这些运动支持者艺术理想和艺术个性的专题文章。但是几个人在表达他们的理想和戏剧性的观点上也有差异。余上沅以写意为中心,赵太谋在其民族戏剧理想中追求世界普遍性和民族个性的融合,而熊佛西强调并重视戏剧的内容先于形式。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第二分册.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 453–454. CSBN 171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