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漂移

历史语言学中,对立漂移(transphonologization、rephonologization、cheshirization)是一种语音变化,其中作用于特定区别特征X的对立发生演变,使得对立保存,但变为作用于另一个特征Y。例如,某种语言中的两个词*/sat/ vs. */san/可能在演化中失去了韵尾,转以元音的性质保留了对立,例如可能演化为/sa/ vs. /sã/

“对立漂移”一词由安德烈-乔治·奥德里古发明。[1]Hagège & 奥德里古[2]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和充分说明;泛历时音系学的一些追随者也提到过这一概念。[3][4]

对立漂移在元音上产生的新对立

[编辑]

元音变音

[编辑]

对立漂移的典型例子是元音变音

日耳曼语

在6、7世纪的许多日耳曼语族语言中,发生了这样一个音变:如果下一个音节含有/i//j/,则后元音前移。一般情况下/i//j/会随之消失,从而使得元音的前移蕴含了原始的/i//j/。换句话说,以前通过后一个音节/i//j/的有无来表现的对立,现在重新分析为元音前后的对立。

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在史前古英语中,有一类名词的(主格)复数后缀是/i/,而单数则没有后缀。例如像/muːs/“鼠”的复数是/muːsi/。在元音变音之后,复数的读音变为[myːsi],长后元音/uː/的前移是复数的次要标志。之后后缀/i/失落,使得/yː/变为复数的主要特征,这时的对立形如/muːs/(单数)与/myːs/(复数)。已经消失的/i//yː/的存在留下了痕迹;或者说,以前通过后缀/i/表达的单复数之别,现在通过主元音的前后重新表达。这种区别保留为现代的“mouse”/maʊs/和“mice”/maɪs/,尽管具体细节已经被元音大推移改变。

日耳曼语之外

日耳曼语以外的语言也有类似现象。

  • 瓦努阿图北部有17种南岛语系语言[5]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双音节的*CVCV失去第二个元音,但同时会改变第一个元音。例如原始大洋洲语*paRi“刺鳐”和*paRu“木槿”在美森语中变为ɛr/ɔr/[6]这导致该地区元音数量大幅增加,从原始的五元音系统(*a *e *i *o *u)增加到7到16个元音。

元音鼻化

[编辑]

补偿延长

[编辑]
  • 美国英语中,如riderwriter等词的t和d发生了闪音化,因而都读作[ɾ],而非[t][d]。不过这两个词之间的对立可以通过(双)元音的长度来保留:元音接浊音比接清音更长。

一个音在消失之前,可能会引发或阻止其附近的一些音变。例如:

  • 英语单词night 中的/x/(写作gh)消失了。在这一过程结束前,它补偿延长了元音i,于是这个单词的元音读如长元音。
  • 汉志阿拉伯语的直接宾语代词中,韵尾位置的/h/ ـُه 消失了,因此古典阿拉伯语قالوه/qaː.luːh/“他们说了……”和قالوا/qaː.l/“他们说了”的对立变为元音对立,即قالوه/ɡaː.l/“他们说了……”和قالوا/ɡaː.lu/“他们说了”。

声调

[编辑]
  • 现代语言的声调往往源于早期辅音的对立漂移:例如,辅音的清浊对立(如*/pa/ vs. */ba/)变为声调对立(如*/pa ˥/ vs. */pa ˩/)。
  • 浮动声调一般是整个音节消失后的残留。

对立漂移在辅音上产生的新对立

[编辑]

其他例子

[编辑]
  • 拉祜语中,音变会因辅音失落而不发生;[來源請求]
  • 爱沙尼亚语及其他一些乌拉尔语系语言中,格后缀被省略时,改变后的词根将会蕴含格的存在。

注释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