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舉之戰
柏舉之戰 | |||||||
---|---|---|---|---|---|---|---|
| |||||||
参战方 | |||||||
吳國 蔡國 唐國 | 楚國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吳王闔閭 孫武 伍子胥 夫概 伯嚭 | 楚昭王 囊瓦 沈尹戍† 大夫黑 史皇† | ||||||
兵力 | |||||||
不明 | 不明 | ||||||
伤亡与损失 | |||||||
? | ? |
柏舉之戰,春秋後期時吳、楚兩國發生的一場戰役。《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有:「(吳國)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西破強楚,入郢即柏舉之戰。
背景
[编辑]在柏舉之戰前,吳國也已經開始與楚國爆發抗衡,其中在60年間,吳楚爆發十場大戰,其中吳勝六場、楚勝一場和互有勝負三場,經歷多場戰爭後,吳國開始轉弱為強。
當時吳王闔閭賢明,他勵精圖治、發展生產,並且起用外來的傑出人材如伍子胥、孫武等,吳國遂開始強大起來。而同時楚國就因為與晉國長期作戰,加上國內政治腐敗,民窮財盡,雖然楚國表面強大,但已經外強中乾、風搖欲墜,楚國已在戰前處於戰略被動位置了。西元前519年的雞父之戰,吳軍大敗楚軍。
前512年,闔閭提出攻楚的計劃,但孫武認為「民勞未可,待之」(人民疲勞,等待時機)為由反對,闔閭聽從其言。同時,伍子胥提出「疲楚誤楚」的戰略方針,此項方針長達六年。伍子胥建議將吳軍分成三支,輪流襲擊楚國,吳軍先後攻夷、潛、六等地,令楚軍疲於奔命,使得楚軍以為吳軍只是騷擾,吳軍又攻滅了楚盟國徐國和鍾吾國,為伐楚掃清阻礙。
楚國,令尹囊瓦十分殘暴,對各小國都苛索無厭,更將蔡、唐兩國國君各扣押三年,強行索取了賄賂才被放回國內。蔡侯向請伐楚,但晉不肯實踐伐楚的約言,故蔡向吳請出兵。當時,蔡滅楚屬國沈國,故楚發兵伐蔡,大軍包圍蔡。
戰事爆發和經過
[编辑]前506年秋天,楚伐蔡,蔡向吳國求救,同時唐國國君早已憤恨楚國的侵凌和勒索,故表示加入吳國方面。雖然兩國弱小,但戰略位置極重要,吳國遂因此制訂避開楚正面、戰略迂迴、直搗腹心的計劃。冬天,吳王闔閭帶領伍員、孫武、夫概、伯嚭,傾全國水陸大軍,趁楚國連年作戰,東北部防禦空虛,經淮河進襲楚國,攻至淮汭,吳軍棄舟登陸。
闔閭以3,500士卒為先鋒,在蔡、唐軍隊帶領,突擊楚國,兵不血刃通過了楚國北部三個重要關隘,一直殺至漢水東岸。楚昭王得知吳軍突襲,倉猝派了令尹(即相國)囊瓦、左司馬沈尹戍、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率軍進抵漢水對峙吳軍。
楚軍良將沈尹戍建議囊瓦率軍沿漢水西岸阻擋吳軍,由自己北上方城,徵調楚軍,迂迴至吳軍背後,毀壞吳軍的舟楫、阻塞三關,然後前後夾擊,打敗吳軍。囊瓦接受,沈尹戍遂率兵北上。但在沈尹戍北上方城,囊瓦受到大夫黑、史皇的挑撥,貪功之下貿然率兵進攻吳軍。
吳軍見楚軍主動進攻,正好步入吳軍的設想,於是實施後退疲敵、尋機決戰的戰略,主動由東岸後退,囊瓦率軍追擊,由小別山至大別山之間連續交戰三次都失敗,楚軍士氣低落。吳軍見楚軍陷於被動,於是與楚軍決戰。
11月19日,吳軍於柏舉列陣迎擊楚軍,夫概向闔閭建議立即主動攻擊,因為囊瓦不得人心,楚軍必定一擊即潰,然後主力投入戰鬥,必定大勝。但是闔閭因為謹慎而不肯接納,夫概不肯放棄,遂自行率領5,000士卒發動攻擊,果然楚軍一戰即潰,陣勢大亂,闔閭見夫概突擊成功,於是率主力攻擊,楚軍潰敗,史皇戰死;囊瓦落荒而逃,流亡鄭國。
楚軍主力潰敗後向西潰逃,吳軍追擊,於清發水追上楚軍,並趁楚軍半渡攻擊,楚軍再遭到沉重打擊。吳軍繼續追擊,於雍澨再戰楚軍,趁楚軍準備進餐時攻擊,再破楚軍,吳軍飽食楚軍之糧,回擊沈尹戍。沈尹戍得知吳軍敗楚軍,率兵於息地回救,先打敗夫概,但被吳軍包圍,楚軍突圍失敗,沈尹戍見無法獲勝,命令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級回報郢都,楚軍最終敗北。楚軍全線潰敗,至此楚五戰五敗,楚國全線崩潰。
吳軍入郢和戰後
[编辑]楚昭王得知前線兵敗,不顧主戰大臣子期、子西反對和全城軍民存亡,自己帶著少數人逃走。楚軍得知昭王已逃,全軍潰散,子期率兵趕去保護楚王,而子西就率領士兵西逃。11月29日,吳軍入主郢都,屠城並燒殺搶掠,吳軍暴行連連,楚國軍民死傷慘重,郢都之破,楚之亡國,證明吳的興起和此戰使得孫武名揚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中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當時,楚昭王出逃後,先逃到雲夢,但雲夢人不知這是他們的大王,故射傷了楚昭王。楚昭王再逃到鄖國,鄖公鬬辛之弟鬬懷企圖謀殺楚昭王,結果楚昭王帶著鄖公流亡到隨國,方才安全下來。[1]
伍子胥入郢後,尋得楚平王之墓,開棺鞭屍三百下,又尋找楚昭王。隨國收留了楚昭王,闔閭命隨國交出,隨國本來想交出,但因為占卜結果不利而拒絕。之前,申包胥和伍子胥有交情,伍子胥逃亡時對申包胥說「我必覆楚。」申包胥就回答「我必存之。」
之后申包胥藏匿於夷陵,得知伍子胥鞭屍,申包胥派人指责他「子之報讎,其以甚乎!吾聞之,人觿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但伍子胥說「為我謝申包胥曰,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即成語【日暮途遠】和【倒行逆施】的由來。)
申包胥得知伍子胥之言,遂於前505年春天到秦國求救。秦哀公認為楚王無道,不應救援,申包胥遂於秦宮門外痛哭七日七夜(秦庭之哭),秦哀公憐憫他說「楚雖無道,有臣如此,可無存乎!」,賜與申包胥《無衣》,然後命大將子蒲、子虎率五百乘戰車聯同殘餘楚軍南下幫助楚復國。
當時,越趁機伐吳,攻入吳國境內。而申包胥領秦兵殺來,連同楚殘軍,敗吳軍於沂;而楚將子西也率兵於軍祥戰敗吳軍;秦楚聯軍亦滅亡了吳的屬國唐國,斷絕吳軍的援應,雙方各有勝負。而吳王闔閭之弟夫概,潛亡回國,發動叛亂,最後兵敗奔楚。而因為夫概之亂,故闔閭率兵回國,撤出楚國,雖然其後吳楚亦有多次戰鬥,但未有爆發成為大規模戰爭,而在前504年,吳軍取番,楚懼,遷都於鄀,楚國亦漸漸穩定下來,吳楚再無大戰事爆發,吳亦把主力戰線轉到越方面。[2]
開棺鞭屍的爭議
[编辑]对现存相关历史文献记载按年代顺序进行梳理并发现,古代史事记载最权威的历史著作《春秋经》、《左传》及《國語》等对此均未作记载,而《吕氏春秋》、《淮南子》和《穀梁傳》等只记载「鞭坟」、「鞭墓」或「挞墓」等,至《史记》才出现「鞭尸」之敘述。唐代司马贞和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都对伍子胥「掘墓鞭尸」提出质疑,对历史层累记载的梳理结果或已说明,「掘墓鞭尸」乃为后世复仇之风炽盛时代所杜撰并加诸伍子胥头上的不实之辞[3]。
吳楚兵力考據
[编辑]柏舉之戰雙方兵力仍舊難以考據,雖有關於吳軍30,000人、楚軍200,000人的說法,但未見可靠史學文獻記載,反在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有吳軍6萬,號稱10萬的敘述。 然20萬大軍已超出一個春秋大國甚至是楚國本身的極限人口,因此20萬一說的可信度甚低。
另在《尉繚子》(戰國末期所著,著者不詳)一書“制談篇”中有“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的論述,且該書仍在“制談篇”中有言道“名為十萬,然而不過數万爾”,但以上所述均不能成為此戰吳、楚交戰兵力的佐證。
注釋
[编辑]- ^ 【老秦人的故事】84、掘墓鞭尸. 知乎专栏. [2020-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中文).
- ^ 【老秦人的故事】87、卧薪尝胆(1). 知乎专栏. [2020-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中文).
- ^ 吴, 恩培. 伍子胥"掘墓鞭尸"及其证伪.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Sep 27, 2017,. 2017, 34(3) (苏州市职业大学 吴文化研究院) [Oct 23, 2017]. doi:10.16217/j.cnki.szxbsk.2017.03.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