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邨人
杨邨人(1901年6月8日—1955年)谱名启源,学名望甦,化名其甦,笔名柳丝、文坛小卒、巴人、曼之等等。广东省海阳县(今潮安县)庵埠镇外文村人。中华民国作家,前中国共产党党员,太阳社的创建者之一,曾任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第一任党团书记。[1][2][3]
生平
[编辑]加入中共
[编辑]1901年6月8日,杨邨人生于海阳县庵埠镇外文村一个破落工商地主家庭。杨邨人的继母受到同乡、中共早期党员许苏魂的影响,参加革命。杨邨人从小便受到继母的启蒙教育。[3]
1916年,杨邨人自家乡的小学毕业后,入英国传教士办的汕头华英中学,1918年肄业。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家乡参加“爱国同志会”。1920年,先后在澄海县月浦小学(今属汕头市金平区)以及外文村永思学堂担任小学教师,并且兼任汕头《尾声日报》记者。1921年,入读福建厦门的集美学校中学部。1922年,经在汉口经商的堂叔父资助,杨邨人考入湖北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的前身)国文系,1926年毕业。在校期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后加入《星野》文艺社。1925年,经该校中共党支部书记李守章介绍,杨邨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2][3]
《太阳》与太阳社
[编辑]1926年毕业后,杨邨人由中共党组织介绍到广州,先后任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和广东省立第二中学教导主任。1927年广州四一五事件后,杨邨人在广州遭到通缉,逃往武汉,在武汉出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编辑科干事,与钱杏邨(阿英)、孟超是同事,并且一同参加了在汉口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1927年6月19日至23日举行),且一同参与此次会议的文秘及宣传工作。[1][2][3]
在武汉,杨邨人通过钱杏邨结识了蒋光慈。蒋光慈来到武汉前,在上海期间,中共中央领导瞿秋白、李立三、邓中夏向蒋光慈提出创办一份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刊物,蒋光慈在武汉将该情况告诉了杨邨人、钱杏邨、孟超。由此这四人开始筹办日后的文艺杂志《太阳》。1927年7月,武汉汪精卫发动七一五事件,武汉政局骤变,四人离开武汉来到上海,继续商议筹办刊物之事。随后,杨邨人赴日本就读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科,数月之后返回上海。1927年12月,杨邨人与蒋光慈、钱杏邨、孟超合办春野书店。1928年1月1日,这四个人共同筹办的文艺杂志《太阳》创刊,杨邨人与钱杏邨同任该杂志的编辑,该刊名义上由蒋光慈主持,实际上由杨邨人与钱杏邨负责。[1][2][3]
《太阳》创刊本已达到原来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要求,起初也没有成立“太阳社”的计划。但是,按日后杨邨人为纪念蒋光慈而发表在1933年8月出版的《现代》杂志第3卷第4期上的《太阳社与蒋光慈》一文的说法,成立“太阳社”“是在受到创造社的袭击以后,才感到光有联合战线的队伍不足以迎敌,便标明了旗帜招引同志充实战斗的力量,于是乎成立了‘太阳社’”。[3]春野书店、《太阳》、太阳社均是蒋光慈、杨邨人等向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瞿秋白请示后,经批准才成立的。“太阳社”可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经中共中央领导人批准,并在中共领导下的首个文学团体。“太阳社”的发起人是蒋光慈、杨邨人、钱杏邨、孟超四个人。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瞿秋白、李立三、杨匏安、罗绮园等人出席了太阳社的成立会。太阳社成立后,四位发起人分别介绍相识的文化人士加入该社。潮汕籍作家洪灵菲(中共党员)、戴平万(中共党员)、林伯修(杜国庠,即将加入中共)三人经杨邨人介绍加入太阳社。[1][2][3]
1928年春,春野书店遭到查封。不久,仅出版七期的《太阳》也被查封。此时,杨邨人创办并主编了革命文艺杂志《新星》,但仅出版了一期。1928年10月,《太阳》改名《时代文艺》继续出版(仅出一期,1929年3月又改名《新流月报》,到1929年12月共出四期)。1929年1月,太阳社编印《海风周报》(至1929年4月共出四期)。1929年7月,杨邨人主编《新星》文艺半月刊。1929年秋,杨邨人受中共党组织委派,在上海参与创建中共领导的“艺术剧社”。艺术剧社成立之后,杨邨人任艺术剧社组织部负责人兼戏剧训练班的工作,艺术剧社借中华艺术大学开办戏剧训练班。陈波儿(潮安县庵埠镇人)便在此时经杨邨人介绍参加艺术剧社,由此崭露头角。1930年,《新流月报》改组为《拓荒者》,从第四、五期合刊成为左联的机关刊物之一。[1][2][3]
左联工作
[编辑]1930年1月,杨邨人赴四川成都任私立西南大学教授兼教务长。1930年5月,因该校被查封,部分师生遭到杀害,杨邨人逃回上海。1930年6月,杨邨人正式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的工作,并与鲁迅接触。1930年8月,根据中共党组织的指示,在艺术剧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左翼剧团联盟”,杨村人被中共党组织任命为左翼剧团联盟第一任党团书记。1930年9月25日,杨邨人参加“左联”主办的庆祝鲁迅五十寿辰的活动,在会上杨邨人与鲁迅、郁达夫亲切交谈,但事后杨邨人以笔名“文坛小卒”在自己主编的《白话小报》上发表《鲁迅大开汤饼会》一文,声称“鲁迅大师领到当今国民政府教育部大学院的奖赏,于是乎汤饼会便开成了。”这是杨邨人第一次撰文攻击鲁迅。文中又拿郁达夫带到此次庆祝会上的一个孩子大作文章。[1][2][3]
1932年1月,杨邨人担任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第一任党团书记。同年10月,调入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1932年2月,化名“杨柳丝”,与鲁迅、矛盾等四十多人签署《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抗议日军发动一·二八事变。[1][2]
脱离中共
[编辑]1932年2月,杨邨人到湘鄂西苏区,接替谢觉哉主编《工农日报》。同年9月,在国军发动的第四次围剿中,该苏区失守,杨邨人逃往武汉,躲藏在堂叔父杨静吾的太古祯糖栈,自此脱离中国共产党。[1][2]1932年11月15日,杨邨人写成自白《脱离政党生活的战壕》,于1933年1月在《读书杂志》第3卷第1期发表,宣布“揭起小资产阶级革命文学之旗”,要做“第三种人”。1933年6月17日,在《大晚报·火炬》化名“柳丝”写作《新儒林外史》攻击鲁迅。其作品大部分发表于《现代》、《矛盾》、《申报》等刊物。杨邨人脱离中共之后,攻击鲁迅更加猛烈,直到1936年10月鲁迅逝世为止。其中,1933年12月,杨邨人在《文化列车》第3期发表《致鲁迅先生的公开信》,猛烈攻击鲁迅。鲁迅随后撰写了《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驳斥杨邨人,并称杨邨人“虽是革命场中的一位小贩,却不是奸商。”[1][2][4][3]
1934年至1936年初,在上海《社会月报》主编、揭阳人陈灵犀的引荐下,杨邨人任该月报的编辑,并在《申报》上发表许多文章。1935年,杨邨人担任刚创刊的《星火》杂志编辑。1937年3月至4月,任河南省广武县第二区代理区长一个多月。1937年6月至1938年2月,经广东绥靖主任公署秘书左恭介绍,任广东绥靖主任公署党政处科员。1937年9月至1940年1月,经左恭介绍,任第四战区政治部组员,其间曾经兼任广东省文化界抗敌协会委员,广州《民族日报》副刊主编,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后来,杨邨人到重庆中国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受训三个星期。受训结束后,留在重庆出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后赴遂宁县明耻中学任教。[1][2][3]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华全国文协成都分会负责人侯枫(广东澄海人)介绍,杨邨人到成都南虹艺术职业学校担任教员。1945年8月至1949年4月,杨邨人历任四川省松潘县、绵阳县、剑阁县政府秘书。1949年7月至1951年2月,历任理县中学、南充高级中学教员,后来任川北大学文学院教授。1952年,该校改为四川师范学院,杨邨人出任中文系教授。1955年,杨邨人在肃反运动中因历史问题被列为重点审查对象,在审查期间跳楼自杀身亡。[1][2][3]
著作
[编辑]- 中篇小说《失踪》
- 短篇小说集《战线上》、《狂澜》、《苦闷》
- 话剧《新鸳鸯谱》
- 《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
参考文献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潮州市文化志编写组编,潮州市文化志 第四篇传略,潮州市文化志编写组,1989年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杨村人,庵埠镇人民政府,于2013-06-28查阅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5-04-28.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潮汕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个不应回避也不能遗忘的名字——杨村人(上),汕头市潮南区人民政府,2009-4-29. [2013-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鲁迅,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载 鲁迅,南腔北调集,上海:同文书局,19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