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剛 (記者)

杨刚,1945年摄于美国纽约

杨刚(1905年1月30日—1957年10月7日),笔名杨季徵(又作),学名杨缤,女,籍贯湖北沔阳(今仙桃),生于江西萍乡,中国作家、记者。抗日战争时期,与彭子冈浦熙修戈扬被誉为后方新闻界的“四大名旦”(她与前二人还被人称作“三剑客”)。

生平

[编辑]

祖父杨东禄为秀才,以行医卖字谋生。未及而立即过世。父亲杨会康,曾任民国政府代理湖北省省长。伯父杨介康,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曾任新会知县。其兄羊枣(杨潮)为著名记者。堂兄杨显东是著名农学家,曾任中国农业部副部长。

1922-1927年,杨刚就读于江西南昌美国美以美会创办的葆灵女子学校。毕业后免试进入燕京大学。她的初恋情人是武汉学生运动、农民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林源,于1927年7月汪精卫公开反共前夕被秘密杀害。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游行示威等活动组织。1930年被阎锡山政府拘捕入狱。两周后张学良东北军入关,获释。同年与谢冰莹潘漠华孙席珍等发起成立北方“左联”。1932年毕业前夕,因与党小组负责人不和,曾退党。大学毕业后,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生郑侃结婚。

1933年春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秋,应埃德加·斯诺的邀请,回北平,与萧乾共同协助斯诺编译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活的中国》。1936年,与郑侃一起在北平参与编辑《大众知识》杂志(顾颉刚主持)。

1937年七七事变后,离开北平,在武汉和上海从事救亡运动。1938年与郑侃感情破裂,郑侃独自随所供职的中央银行撤退到福建永安。1938年将毛泽东论持久战》翻译成英文。1939年夏在香港接替萧乾任《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曾访问东江游击队,并取道韶关、衡阳,到达桂林。1943年转至重庆。同年冬郑侃在永安日军轰炸中遇害。

在重庆时期,受周恩来器重,在其领导下做统一战线工作。与费正清成为好友。1944年年赴美就读哈佛大学,兼《大公报》驻美特派员,并为中共从事国际统战。

1948年9月,回香港,担任《大公报》社评委员。促成《大公报》转向中共和王芸生北上,把天津《大公报》改组成了《进步日报》,后担任《进步日报》副总编辑。

195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委员会主任秘书。1950年10月底,转任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秘书。之后,她先后出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处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曾因车祸造成严重的脑震荡,一直未恢复。

1957年10月7日,在反右运动中自杀。原因众说纷纭,胡乔木说她因遗失了一个重要笔记本,感到十分紧张,“在精神极不正常的情况下不幸离开人间”。一说,是前两天“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批判大会对丁玲的严厉批评对她刺激很大,她的退党经历,更增加了心理压力。傅国涌曾认为理想主义的幻灭是深层原因。

女儿郑光迪曾任中国交通部副部长,因受贿被判刑。

轶事

[编辑]

美国女作家、曾在燕京大学任教的Grace Boynton(包贵思)是她的好友,并以她为原型创作了长篇小说《河畔淳颐园》(The River Garden of Pure Repose)中的革命女性“柳”。包贵思还为杨刚抚养过孩子。

著作

[编辑]
  • (英)简·奥斯汀著 杨缤译 《傲慢与偏见》 1935
  • 楊剛:《东南行》 1942
  • 楊剛:《美国札记》1951 世界知识出版社
  • 萧乾编:《杨刚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

参考资料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