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語

鄒語
Cou
母语国家和地区臺灣中南部
区域分佈於南投縣信義鄉嘉義縣阿里山鄉高雄市桃源區那瑪夏區
母语使用人数
4,100 (2015年)[1]
語系
文字鄒語羅馬字拉丁字母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臺灣原住民族地區[2]
管理机构 臺灣原住民族委員會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語言代碼
ISO 639-2map
ISO 639-3tsu
ELPTsou
瀕危程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瀕危語言[3]
危险UNESCO
漢人遷台之前的台灣南島語言分布圖(按 Blust, 1999)[4][5]。東台灣蘭嶼島(深紅色)表示使用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巴丹語群達悟語的區域

鄒語(鄒語:Cou),前稱「曹語」,為臺灣鄒族人所使用的語言,屬於南島語系鄒語群,以拉丁文字書寫。[6]

鄒語變遷沿革

[编辑]

鄒語一般分為北鄒語群與南鄒語群。「北鄒語群」分佈於南投縣信義鄉望美部落;以及嘉義縣阿里山鄉的部落:特富野部落、達邦部落、里佳部落、茶山部落、新美部落、樂野部落、來吉部落、山美部落。而在高雄市那瑪夏區卡那卡那富語桃源區拉阿魯哇語則叫「南鄒語群」。各自的語言歷經長年的變遷,自成一個系統。[7]

北鄒語群的變遷

[编辑]

北鄒語群又稱「鄒語」,有特富野社(Tfuya,Tfuea)、達邦社(Tapangʉ)、伊姆諸社(Imutsu,Limutsu)、與魯富都社(Luhtsu,Luhtu)四個方言語群,而四社中的伊姆諸社與魯富都社均於20世紀初廢社,人口分散到各社。根據民族語學院(Ethnologue)記錄1981年伊姆諸社方言語群消失。目前北鄒語方言群分為三支:久美(望美)方言語群、特富野方言語群、達邦方言語群,不過各方言語群差異很小。

特富野方言和達邦方言之間文法差異不大。這兩方言語音上有些微差異,但變化規律,例如許多特富野方言讀z的音,在達邦方言則讀為i。 久美方言保留較多古音。

臺灣鄒族語典

[编辑]

1927年6月俄國語言學家聶甫斯基經由日本來臺灣,並與正就讀台南師範之特富野鄒族青年吾雍·雅達烏猶卡那(Uyongu Yata'uyungana;高一生/矢多一生/矢多一夫),於1927年7月至8月初,從事1個多月的田野鄒語調查。聶甫斯基精通日文,兩人以日語溝通。期間記錄了15個故事,使用拉丁字母IPA記寫,並收集鄒語發音、語法、及詞彙等,以及鄒族的民族文物30件。聶甫斯基1929年從日本回蘇聯後、於1935年在聖彼德堡蘇聯科學院的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臺灣鄒族語典》(N.A. Nevskij:Materaly po govoram jazyka cou, Trudy Instituta Vostokovedenija. X1. Moskva-Leningrad,1935/Невский, 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Материалы по говорам языка цоу. М.-Л., Изд-во АН. 1935. 134 стр. 1000 экз.),可謂最早的一部專門研究鄒語語言學的專書。兩人先後於10年之後(1937年10月4日),聶甫斯基與日本籍妻子萬谷イソ/萬谷磯子史達林大清洗期間均被蘇聯政府以日本間諜及叛國罪逮捕,於11月24日在聖彼得堡夫妻均遭槍決;及27年之後、1954年4月17日吾雍·雅達烏猶卡那被中華民國政府228事件為由,定以叛亂罪槍決。[8]

語音系統

[编辑]

鄒語的音系之音位大都使用適當的Unicode符號來標示。在臺灣南島語書寫系統的訂定上,元輔音之音系表原則上都是先「發音部位」(橫列)、後「發音方法」(縱列)、再考量「清濁音」,來訂定其音系之音位架構。[9]

鄒語文法

[编辑]

在文法的分類上臺灣南島語並不同於一般的分析語或其它綜合語裡的動詞、名詞、形容詞、介詞和副詞等之基本詞類分類。比如臺灣南島語裡普遍沒有副詞,而副詞的概念一般以動詞方式呈現、可稱之為「副動詞」,類之於俄語裡的副動詞。[10] 鄒語文法分類是將基礎的文法之詞類、詞綴、字詞結構及分類法,對比分析語等之詞類分類法加以條析判別。

鄒語文獻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UNESCO 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 [2018-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8). 
  2. ^ 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 [2017-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4). 
  3. ^ UNESCO 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 UNESCO
  4. ^ Blust, R. (1999). "Subgrouping, circularity and extinction: some issues in Austronesia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in E. Zeitoun & P.J.K Li (Ed.)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 (pp. 31-94). Taipei: Academia Sinica.
  5. ^ Paul Jen-kuei Li," Some Remarks on the DNA Study on Austronesian Origins"[1][失效連結],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2.1:237-239,2001.(英文)
  6.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學院,"98年度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考試"存档副本. [2017-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17). ,臺北市,2009.
  7.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2][失效連結],台語字第0940163297號,原民教字第09400355912號公告,中華民國94年12月15日.
  8. ^ 聶甫斯基(俄國人),"臺灣鄒族語典",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台北,7月,1993。
  9.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語字第0940163297號,原民教字第09400355912號公告,中華民國94年12月15日.
  10. ^ 張永利,"台灣南島語言語法:語言類型與理論的啟示(Kavalan)"[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語言學門熱門前瞻研究,2010年12月/12卷1期,pp.112-127.

參考文獻

[编辑]
  • 沈家煊,"名詞和動詞"(On the Noun and Verb),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6月. ISBN 978-7-100-11363-2
  • 張永利,潘家榮,"鄒語語法概論",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年9月28日. ISBN 978-986-04-9216-3
  • Henry Y. Chang(張永利),"Triadic Encoding in Tsou(鄒語三元述語的論元表現)"[5][失效連結],中研院語言所期刊(第十二卷第四期)/12.4:845-876,July 15/2011.2011-0-012-004-000315-1
  • Zeitoun, Elizabeth. 2005. "Tsou". In Adelaar, K. Alexander and Nikolaus Himmelmann, eds. 2005. The Austronesian languages of Asia and Madagascar. London: Routledge.
  • 齊莉莎(Zeitoun, Elizabeth),"鄒語參考語法",遠流出版公司,台北,p.40,2000.
  • Richard Wright & Peter Ladefoged (1994). "A phonetic study of Tsou". In UCLA Working Papers in Phonetics 87: Fieldwork Studies of Targeted Languages II.
  • 陳佑民,"邵語和鄒語的否定句(Negation in Thao and Tsou)"[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碩士論文,中正大學,2000.
  • 翁翠霞,"鄒語和邵語的時,態,貌系統之比較與研究(A Contrastive Study of Tense, Mood and Aspect Systems in Tsou and Thao)"[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碩士論文,中正大學,2000.
  • Невский, 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Материалы по говорам языка цоу(臺灣鄒族語典)>. М.-Л., Изд-во АН. 1935. 134 стр. 1000 экз.(俄文)(中文)
  • 余文儀(臺灣府知府)主修,"續修臺灣府志"卷2,8,14,15,16,"26卷本",乾隆29年(1764年).

延伸閱讀

[编辑]
  • Dong Tonghe (董同龢). 1964. A descriptive study of the Tsou language, Formosa. Taipei, Taiwan: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 Tsuchida, S. (1976). Reconstruction of Proto-Tsouic phonology. Tokyo: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sia and Africa, Tokyo Gaikokugo Daigaku.

參見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