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梁

項梁
性别
出生?
楚国下相
逝世前208年九月
定陶
国籍
职业武信君
活跃时期前3世纪
亲属父:项燕
弟:項伯
姪:項羽項莊劉猷
经历
  • 逃犯
    吴中名士
    张楚政权上柱国
    武信君

项梁(?—前208年9月),芈姓項氏楚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末起义军首领之一。楚国贵族项氏的后裔,項燕的兒子,西楚霸王项羽的叔父。在反秦战争定陶之役中为秦将章邯所败,战死。

家世

[编辑]

项梁世代為楚国貴族,项梁之父项燕是名将,在秦楚战争中,被王翦打敗,於是殉國。项梁世代祖先,多是楚国将领[1]

早期

[编辑]

项梁因杀人,与侄子项羽避仇,遷居吴中(今蘇州[2]。项梁在吴中威信颇高,贤士大夫皆出其下,当地的大事全由他出面主办。项梁利用这种条件暗中招买马,训练子弟[3][4]

起兵反秦

[编辑]

会稽起兵

[编辑]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大澤起義爆发后,项梁叔侄於同年九月杀会稽假守(代理太守)殷通,發會稽郡、吳中郡約8千子弟响应事變,自封為會稽郡守,項羽則任裨將。

拜上柱国

[编辑]

广陵人召平这时在为陈涉争夺广陵,未能攻下。风闻陈王败走,秦军又要到来,于是渡长江假托陈涉的命令,拜項梁为上柱国,催促项梁迅速带兵西进攻秦[5]。项梁乃以八千人渡长江西进。听闻陈婴已下东阳,派使者欲和陈婴一起西进。陈婴以兵归属项梁。项梁渡淮河,黥布蒲将军亦以兵归附。共六七万人,驻军下邳

平景駒

[编辑]

当时,秦嘉已拥立景驹为楚王,驻军彭城东,欲距项梁。项梁以“陈王先首事,战不利,未闻所在。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逆无道。”为由,进兵击秦嘉。秦嘉军败走,追之至胡陵。嘉还战一日,秦嘉败死,其军降。景驹逃走死于梁地。

会薛计事

[编辑]

项梁已并秦嘉军,驻军胡陵,将引军而西。章邯军至,项梁派别将朱鸡石馀樊君与之交战。馀樊君死。朱鸡石军败,逃回胡陵。项梁于是引兵入薛,诛杀了朱鸡石。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等到攻克,皆坑之。还报项梁。项梁闻陈涉王定死,召集诸别将相会于薛县商议后事。此时沛公刘邦亦起沛,也前往参加。

拥立怀王

[编辑]

居鄛人范增往说项梁,因楚人思念楚國先王,楚地流行「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說,建議項梁立故楚後人為王,以爭取楚地民心,於是項梁聽從其言,求得楚懷王之孫熊心在民間牧羊。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六月,立之為,仍號「楚懷王」,以順從民所盼望,史家稱楚後懷王,項梁自號為武信君[6]

联齐

[编辑]

几个月后,项梁引兵攻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在东阿大破秦军。田荣即引兵归,逐其王田假。田假流亡楚国。田假的相田角流亡赵国。角弟田闲以前是齐将,居赵不敢归。田荣立田儋子军。数使使趣齐兵,欲和齐国联军一起西征。田荣曰:“楚杀田假,赵杀田角、田闲,乃发兵。”项梁曰:“田假为与国之王,穷来从我,不忍杀之。”赵亦不杀田角、田闲以市于齐。齐遂不肯发兵助楚。项梁又派遣刘邦及项羽率军别攻城阳

定陶败死

[编辑]

项梁从东阿出发,向西,等到达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三川郡郡守李由[7],更加轻视秦国,有骄色。亦無視宋義諫言[8]还派遣宋义出使齐国。九月,秦果悉起兵增援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败死。

后事

[编辑]

听闻项梁已经战死,刘邦、项羽军正在攻打陈留,一时间不能攻克。恐军心动摇[9],刘邦、项羽、吕臣都率军返回。吕臣军驻军彭城东,项羽军驻军彭城西,沛公军驻军。章邯已破项梁军,于是渡黄河击赵,大破之[10]

影視形象

[编辑]

家庭

[编辑]

父親

[编辑]

兄弟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史记》卷七,“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
  2. ^ 《史记》,“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
  3. ^ 《太平御览》卷386引《楚汉春秋》:项梁尝阴养士,最高者多力,拔树以击地。
  4. ^ 《太平御览》卷835引《楚汉春秋》:项梁阴养生士九十人,参木者,所与计谋者也。木佯疾,于室中铸大钱,以具甲兵。
  5. ^ 《史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
  6. ^ s:史記三家註/卷007#項羽:「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7. ^ 《史记》,“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军,斩李由。”
  8. ^ s:史記三家註/卷007:宋義乃諫項梁曰:「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
  9. ^ 《史记》卷七,“沛公、项羽相与谋曰:今项梁军破,士卒恐。”
  10. ^ 《史记》卷七,“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