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键
四重键(英語:Quadruple bond),又稱四鍵或肆鍵,是以四對價電子在两个原子间形成的共價鍵,比常見的双键和三鍵更加复杂[1]。过渡金属(如铼、锝、钨、钼和铬)最常形成稳定的四重键,涉及的配体多為π碱,而非π酸配体。
1844年,Eugène-Melchior Péligot第一个合成了含有四重键的化合物——(乙酸铬(II))。但接下来的一个世纪内却没有人意识到其中成键的独特性。[2]
1964年,弗蘭克·阿爾伯特·科頓以(八氯合二铼酸钾)為例,首次提出了四重键的概念。[3]多數關於四重键的研究都是出於科頓和他的同事之手。
中键长只有2.24Å。在分子轨道理论中,四重键以来描述,包括一个σ键、两个π键和一个δ键。
(八氯合二钼酸钾)与上述的是等电子体。[4]含钨四重键的例子则包括W2(hpp)4。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Radius, U.; Breher, F. To Boldly Pass the Metal–Metal Quadruple Bond.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6, 45 (19): 3006–3010. doi:10.1002/anie.200504322.
- ^ Cotton, F. A.; Walton, R. A. “Multiple Bonds Between Metal Atoms” Oxford (Oxford): 1993. ISBN 0-19-855649-7.
- ^ Kuznetsov, V. G.; Koz'min, P. A. "The structure of (pyH)HReCl4" Zhurnal Strukturnoi Khimii 1963, 4, 55-62.
- ^ Girolami, G. S.; Rauchfuss, T. B. and Angelici, R. J., "Synthesis and Technique in Inorganic Chemistry," University Science Books: Mill Valley, CA, 1999.
这是一篇與化学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