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選舉
九合一選舉是指中華民國地方九類選舉的統稱,具體是指縣市首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村里長、直轄市市長、直轄市議員、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區長、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區民代表的選舉[1]。定期每四年舉行,日期坐落在總統任期中間(第二年的11月)。2005及2009年之選舉,中央選舉委員會將縣市首長、縣市議員、以及鄉鎮市長選舉合併舉行,因而俗稱「三合一選舉」。2014年起至今,地方選舉再納入鄉鎮市民代表、村里長、以及直轄市選舉(市長、議員、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區長及區民代表、里長),使九項選舉合併舉行。[1]
源起
[编辑]臺灣2014年前選舉頻繁,每年各地皆有大小不同的選舉,為了減少地方選舉問題,內政部自2002年起著手進行調整選舉期程之研議,後於2010年有了較大幅度的進展。
2010年2月3日修正公布《地方制度法》第83條之1,規定時任地方公職人員,任期調整至2014年12月25日止。影響包括:2009年底當選之縣(市)長任期延長1年又5日;縣(市)議員、鄉(鎮、市)長任期延長9個月又24日;2010年6月當選之鄉(鎮、市)民代表及村(里)長任期則會延長4個月又24日,臺北市里長任期將會縮短22日。
2014年1月29日公布新增《地方制度法》第四章之一,直轄市之區由山地鄉改制者,稱為「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5月28日修正公布《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增列「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長」及「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民代表」,原規劃之七合一選舉也因此改名為九合一選舉[2]。11月29日,舉行第一次「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為臺灣史上規模最大的地方層級選舉。
全國九類地方公職選舉期程改制完畢後,臺灣選舉制度正式劃分為「地方」(即九合一選舉)和「中央」(總統及立法委員)兩個層級,每隔兩年輪流舉行,因此九合一選舉可視為總統的期中考試以及下屆總統大選前哨戰,亦有「台灣版期中選舉」之稱。
選舉職位
[编辑]在九合一選舉裡,若干公職人員選舉是互斥的,如直轄市長選舉與縣(市)長選舉互斥;而實務上直轄市及市為三種公職人員選舉,縣及山地原住民區為五種公職人員選舉。因此以全國角度而言是“九合一選舉”,但在選務運作上依據地區的不同,亦稱為“三合一選舉”[3]或“五合一選舉”[4]。
選舉職位如下:
- 直轄市長
- 直轄市議員
- 縣(市)長
- 縣(市)議員
- 鄉(鎮、市)長
- 鄉(鎮、市)民代表
- 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長
- 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民代表
- 村(里)長
歷年九合一選舉
[编辑]選舉年份 | 總統 | 黨籍 | 執政黨直轄市及縣市長淨增/減席次 | 執政黨直轄市及縣市議員淨增/減席次 | 直轄市及縣市長多數黨 | 直轄市及縣市議員多數黨 |
---|---|---|---|---|---|---|
2014 | 馬英九 | 中國國民黨 | 中國國民黨 6席(▼9) | 中國國民黨 386席(▼33) | 民主進步黨 13席(▲7) | 中國國民黨 386席(▼33) |
2018 | 蔡英文 | 民主進步黨 | 民主進步黨 6席(▼7) | 民主進步黨 238席(▼53) | 中國國民黨 15席(▲9) | 中國國民黨 394席(▲8) |
2022 | 蔡英文 | 民主進步黨 | 民主進步黨 5席(▼2)[5] | 民主進步黨 277席(▲39) | 中國國民黨 14席(▼1) | 中國國民黨 367席(▼27) |
2026 | 賴清德 | 民主進步黨 | 民主進步黨 | 民主進步黨 |
參見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 1.0 1.1 民國103年進行「地方七合一選舉」預估將可節省五億四千萬元的選務經費. 中華民國內政部民政司. [2013-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2).
- ^ 非七合一 年底九合一選舉. [2022-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30).
- ^ 新北市市長、市議員及里長三合一選舉投開票所工作人員登記. [2022-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9).
- ^ 五合一選舉宜蘭縣候選人資格審查結果 兩人資格不符. [2022-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8).
- ^ 2020年高雄市市長補選由民進黨獲勝,期間上升至7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