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郡
邯鄲郡,中國古郡名,戰國時趙國置。秦滅趙後置趙郡,不久改為邯鄲郡。西漢初年置趙國,其後多次除為邯鄲郡,郡治在邯鄲縣(縣治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城區西南趙邯鄲故城)。漢景帝五年(前152年),以原邯鄲郡北部置趙國。此後邯鄲郡之名為趙國、趙郡所取代。
建置沿革
[编辑]趙、秦之邯鄲郡
[编辑]邯鄲郡得名于古邑邯鄲。戰國時,趙國以其國都邯鄲及原屬魏國的鄴城一帶為邯鄲郡。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滅趙,以邯鄲、鄴、安陽一帶置邯鄲郡,后曉榮據秦文物,認為邯鄲郡初郡名為趙郡,後因趙都邯鄲而改名。邯鄲郡治在邯鄲縣。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河北省邯鄲市全境、邢台市西部,河南省內黃縣、浚縣以及山東省冠縣西部一帶。邯鄲郡領縣可証者有十一縣:邯鄲、武安、鄗、易陽、信都、鄴、廣平、陰安、魏、武始。
漢代之趙國
[编辑]漢四年(前203年)十一月,劉邦封張耳為趙王,以秦代邯鄲郡、鉅鹿郡、常山郡置趙國。漢高帝九年(前198年),廢趙王張敖(張耳之子)為宣平侯,徙代王劉如意為趙王,兼領原代國(領有代郡、雲中郡、雁門郡)、趙國兩國之地。同時,趙國的支郡鉅鹿郡則分為鉅鹿、清河、河間三郡。高帝十一年(前196年),代國所屬的三郡分出,封皇子劉恒為代王。此時趙國轄境為黃河入海處以西、太行山以東、恒山以南之地;領邯鄲、鉅鹿、清河、河間、常山五郡,相當於《漢書》地理志中的趙國、魏郡、鉅鹿郡、清河郡、廣平國、河間國、信都國、中山國、常山郡、真定國十個郡國,以及勃海郡、涿郡的部分地區。
惠帝元年(前194年),趙王如意為呂后所害,徙淮陽王劉友為趙王。呂后元年(前187年),封惠帝子劉不疑為恒山王,分趙國之常山郡置恒山國。呂后七年(前181年),趙王友自殺,徙梁王劉恢為趙王。同年劉恢自殺,呂后封其侄呂祿為趙王。次年,呂后崩,漢文帝即位,殺呂祿,趙國除。
文帝元年(前179年),封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以常山郡還屬趙國,恢復了趙幽王時趙國故地。二年,分封趙王遂之弟劉辟疆為河間王,分趙國置河間國。十五年(前165年)河間王辟疆無後,河間國一分為三,即河間郡、勃海郡、廣川郡,不復屬趙國。
景帝二年(前155年),採納御史大夫鼂錯之議推行削藩,削趙國常山郡,又削楚國之東海郡,擬削吳國會稽郡,由此引發了七國之亂。景帝三年(前154年),趙國遂與吳、楚、齊地四國叛亂,欒布、酈寄引河水灌入邯鄲城,趙王遂兵敗自殺,趙國除為邯鄲郡。于是景帝收回趙國之鉅鹿郡、清河郡、常山郡,又分常山郡置中山國。景帝五年(前152年),徙廣川王劉彭祖為趙王,以原邯鄲郡北部復置趙國。在此之前,邯鄲郡中南部鄴縣一帶已分置魏郡。此後,邯鄲郡為趙國所取代。
武帝至元帝間,趙國分出封斯、邯會、尉文、榆丘、襄嚵、朝節、東城、陰城、武始、象氏、邯平、柏陽、鄗、南䜌、漳北、南陵、安檀、爰戚、栗、洨、猇、即裴、邯溝、張、都鄉、柏鄉、安鄉等二十餘個王子侯國,別屬他郡。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趙國僅餘邯鄲、易陽、柏人、襄國四縣,屬冀州刺史部。趙國國都邯鄲縣,為西漢末年“五都”之一。平帝元始二年(2年),趙國有84202戶,349952人。
王莽改趙國為桓亭郡,並于邯鄲縣置五均官。東漢建武五年(29年),徙廣陽王劉良為趙王,復置趙國。常山郡中丘縣改屬趙國。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趙國有32719戶,188381人,轄縣有邯鄲、易陽、襄國、柏人、中丘5縣。建安十七年(212年),分邯鄲縣、易陽縣、襄國縣屬魏郡,自常山郡移入房子、元氏、平棘、高邑4縣,領縣增至6縣,治所由邯鄲縣移至房子縣(今河北省高邑縣西南)。十八年(213年),徙趙王珪為博陵王,趙國除為趙郡。
魏晉南北朝之趙郡
[编辑]魏晉時,邯鄲郡故地改屬廣平郡。三國魏太和六年(232年),徙鉅鹿王曹幹為趙王,以趙郡復置趙國。西晉咸寧三年(277年),作為司馬倫的封國,太康年間(280年至289年),趙國有42000戶,除舊有的6縣外,還自鉅鹿郡移入平鄉、下曲陽、鄡3縣,領縣增至9縣。永寧元年(301年),司馬倫篡位败亡,國除復為郡。
東晉十六國時,北方諸國混戰,趙郡數易其主;永嘉二年(308年),劉淵遷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建國號曰漢,趙郡歸劉氏,治所平棘(今河北趙縣城南1.5公里固城村)。石勒據襄國(今河北邢台市),史稱「後趙」,趙王勒九年(327年)置趙郡,郡治房子(今河北高邑縣西南);慕容儁建立前燕,趙郡又屬慕容氏;苻堅建立前秦,滅前燕,建元十八年(382年)趙郡為苻氏所有;慕容垂建立後燕,建興十年(395年)趙郡復歸慕容氏;慕容垂之子慕容寶立,拓跋珪奪并州(今山西太原市),包圍中山,攻取常山諸郡,趙郡治所由房子移至平棘,遂歸北魏。
北魏時屬殷州,東魏武定年間(543年至550年),趙郡有31899戶,148314人,領縣有平棘、房子、元氏、高邑、欒城(487年分平棘縣置)5縣,治所在平棘縣。北齊代魏後,廢房子、元氏、欒城3縣,天保七年後趙郡只領平棘、高邑2縣,治所未變。北周后滅齊,趙郡其領縣及治所仍未變。北周虽然封宇文招为赵王,但并未让其领有赵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罷天下諸郡,廢趙郡為趙州。開皇十六年(596年),趙州改名欒州。大業三年(607年)復置趙郡。唐武德初,改趙郡為趙州。天宝元年(742年),改赵州为赵郡,下辖平棘县、宁晋县、昭庆县、柏乡县、高邑县、临城县、元氏县、赞皇县、栾城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赵州。
國王、太守
[编辑]朝代 | 姓名 | 諡號 | 在位時間 | 備註 |
西漢 | 張耳 | 趙景王 | 前206年至前202年 | 大梁人,少時是魏國信陵君的門客。曾被項羽封為常山王,後來被劉邦封為趙王。 |
張敖 | 宣平侯 | 前201年至前199年 | 張耳子。其父張耳卒,張敖即趙王位,娶劉邦之女魯元公主為趙國王后。 | |
劉如意 | 趙隱王 | 前197年至前194年 | 劉邦和寵妾戚姬所生的兒子。始封趙王,後為呂后所殺。 | |
劉友 | 趙幽王 | 前194年至前181年 | 劉邦之子,受封趙王。劉友妻為呂氏之女,因劉友另有寵妾,劉友妻不得寵,向呂后誣告劉友欲反叛,呂后便召劉友入京,劉友一到長安便被軟禁,並斷絕糧食,劉友沒有勇氣自殺,便餓死獄中。 | |
劉恢 | 趙共王 | 前181年 | 劉邦之子,趙王劉友餓死,劉恢改封為趙王,被迫娶呂產的女兒,而劉恢的寵妃被迫自殺,劉恢因此悶悶不樂,後殉情自殺。 | |
呂祿 | 前181年 | 呂后侄。劉恢死後,呂后立之為趙王。呂后崩,元老、列侯誅滅諸呂,殺呂祿。 | ||
劉遂 | 前179年至前154年 | 趙幽王劉友之子,為趙王。漢文帝即位,立劉遂為趙王。之後,晁錯建議漢景帝削藩。趙國被削常山郡。劉遂不滿,與劉濞等聯合發起七國之亂。劉遂與匈奴連和,舉兵往西界,與酈寄激戰。欒布破齊國後攻趙國,劉遂自殺。 | ||
劉彭祖 | 趙敬肅王 | 前153年至前92年 | 漢景帝劉啟之子,初封廣川王,後徙為趙王,在位64年。 | |
劉昌 | 趙頃王 | 前91年至前73年 | 江都王劉建之子,為趙王,在位19年。 | |
劉尊 | 趙懷王 | 前72年至前68年 | 劉昌之子,在位5年。 | |
劉高 | 趙哀王 | 前66年 | 劉昌之弟,劉昌死後無嗣,漢宣帝立為趙王,在位3月。 | |
劉充 | 趙共王 | 前65年至前10年 | 劉高之子,在位56年。 | |
劉隱 | 前9年至9年 | 劉充子,在位19年。王莽篡位,貶為趙公,明年廢。 | ||
東漢 | 劉良 | 趙孝王 | 29年至前41年 | 漢光武帝劉秀的叔父,劉秀稱帝,乃亡奔洛陽。初封為廣陽王,後徙為趙王。在位16年。 |
劉栩,一作劉盱 | 趙節王 | 42年至81年 | 劉良之子,在位40年。 | |
劉商 | 趙頃王 | 82年至104年 | 劉節之子,在位23年。 | |
劉宏 | 趙靖王 | 105年至116年 | 劉商之子,在位12年。 | |
劉乾 | 趙惠王 | 117年至164年 | 劉宏之子,在位48年。 | |
劉豫 | 趙懷王 | 165年至? | 劉乾之子,在位年數不明。 | |
劉赦 | 趙獻王 | ?至211年 | 劉豫之子,在位年數不明。 | |
劉珪 | 212年至213年 | 劉赦之子,在位2年。建安十八年徙封博陵王。 | ||
三國魏 | 曹幹 | 232年至261年 | 曹操之子,母王昭儀。太和六年封為趙王。 | |
西晉 | 司馬倫 | 277年至301年 | 字子彝,司馬懿第九子,母柏夫人,咸寧三年徙為趙王。是西晉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 |
- 北周赵王
- 宇文招(574年受封,579年就藩,580年回朝,未曾领赵郡)
- 唐朝赵郡太守
相关条目
[编辑]參考書目
[编辑]- 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 譚其驤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 周振鶴,1987,《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 李曉傑,1999,《東漢政區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 王仲犖,2007,《北周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
- 后曉榮,2008,《秦代政區地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施和金,2008,《北齊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
- 《唐刺史考全编》